“参与式培训”:新课程改革掀起“头脑风暴”
大课堂变成了五六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课桌上摆放着彩色笔、大白纸、胶带和剪刀。每个人都将自己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热烈研讨之后,看着大白纸上详细的记录,学员们才忽然发现,带着不少关于课程改革的疑问而来,通过“头脑风暴”式讨论,大家共同为这些问题找到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这是日前在北京举办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级研修班”上的一幕。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官员、教研室负责人和教师感受到“参与式培训”的神奇魅力。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体验、探究性学习,而这些中小学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首批体验了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研修班上,没有传统意义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课堂上,没有课程改革的标准答案,有的是每个参与者的提问、思考和建议,甚至是质疑。但是,许多参与者表示,这是一种“高层次学习”,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实学习到的东西更加丰富和深刻。
参与者之一、来自重庆的徐仲林校长表示,现在有的地方使用了新课程教材,但还在采用旧的教学方式,“穿新鞋、走老路”。现在我们要把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带到中小学课堂上,让课堂也像这样充满生机和活力。
据介绍,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4期培训,全国数千名教师成为“参与式培训”的参与者。每次培训过后,新课程改革就又多了一批积极支持者,同时也充实了不少新的有价值的建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说,过去给教师培训谈素质教育倡导体验式教学,但采取的方式多是灌输式的,即所谓的用“反皮亚杰方式”介绍皮亚杰的学习理论。现在,我们在一开始对老师的培训中就采取新的教学方式,让老师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掌握这种方式,今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能使用这类方式。
其实,“头脑风暴”式研讨在这轮课程改革的酝酿阶段就开始了。1999年底,教育部将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列出目录,向全国相关单位公开招标,3000多位教育及学科专家参与了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每个课题组的专家经常围坐在一起,相互陈述、提问和追问,不断地进行思想碰撞,最后在2001年6月形成了新的各科课程标准。而这个课程标准也是开放式的,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不仅集中了专家“头脑风暴”产生的智慧,也向社会各界敞开大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说,基础教育改革牵涉到千家万户,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都有权利参与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运用行政的手段向全国推行,而是走“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新路子,请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来当参谋。
据了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参与式培训”将向几百万全国中小学教师以“滚雪球”方式展开。教育部有关官员则表示,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战略大计,也期待社会上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为课程改革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