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阻碍了毕业生就业
曾有人直言:大学生毕业则意味着失业。这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与一些毕业生聊天得知,他们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动用各种能动用的关系,结果却很难如愿———每一位求职的毕业生都有一段希望与失望相交织的经历。是谁阻碍了他们的就业?
“相关经验”让我们吃尽了苦头
今年春节刚过,山东某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先锋,就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山东人才市场上,还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关系,帮助打探企业用人信息,凡知道的有用人需求的单位,几乎都跑遍了,然而令人望眼欲穿的那些应聘岗位,依然与他无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缺乏“相关工作经验”。
先锋对自己刚毕业就失业的遭遇愤愤不平:“相关工作经验”是用人单位给我们应届毕业生设置的门槛。在接二连三的人才招聘会上,许多用人单位的进人标准都不约而同地标明:“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我们刚毕业,哪来的工作经验?!这实在是让我们这些拿着简历到处奔波的学子深感无奈。而培养我们的学校则只顾教我们学习完理论课程,然后简单地把我们抛向社会。再加上临毕业时,我们忙于找工作,实际上大大缩短了实习期及社会实践的时间,我们的“社会适应期”到底由谁负责 ?
招聘者坦言:把“生手”培养成“熟手”,投入大,不合算
在人才竞争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实际上并不偶然。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毕业生凭着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高分自我评价过高,而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很弱,并且在人际关系、心里承受能力方面也较差。再说企业从经营的角度出发,也希望引进来的人能够尽快“上手”,最好今天用你,明天就有效益,而一位应届毕业生参加工作的适应期一般需要3年左右。培养一个新手到“熟手”的过程,需投入大量的经费,万一培养成“熟手”的员工跳了槽,企业岂不是白费了心血和金钱 有位企业人事主管直言:在传统就业制度下,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享有的实习工作期,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名存实亡了。就业的环境改变了,学校的教学体制也应改变,那种把由学生到员工的过渡成本完全转嫁给用人单位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学校反驳:培养实际工作经验,那是社会的事
有关人士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重点是培养德、智、体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主要任务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至于社会实践,时间毕竟有限,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但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可塑性都很强,只要用人单位稍加培训,就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如果让学校负担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实践经验型人才,那是不现实的。
再说,经验不是天生的,任何经验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忽视接纳毕业生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国外一些企业在这方面运作比较成功,他们不仅舍得投资“适应期成本”,而且也有一套留人的策略和用人机制。另一方面,国外的高校比我们少近1/3的课时量,而且学科安排自由,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学生到社会上“闯荡”,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从业经验。
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虽不普遍,但其间的矛盾,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