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越高简历越简单 大学生求职简历凸显学科差异
越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简历越简单;越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简历越精美;理工科学生简历薄,文科学生简历厚
高中同班同学小刘和小郭,今年一起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心情却大不一样。“仅仅求职简历的印刷成本,我就要比小郭多花2000元。”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小刘不无委屈地说。
4年前,小刘从湖南某县高中毕业考上了南京某名牌大学,而小郭则进了清华。因为同是农民子弟,同是高中优秀学生干部,学的又是同一个专业———计算机,小刘和小郭在大学4年的时间里情同手足,无话不谈,他们相互约定,毕业后都到北京中关村工作。进大学之初,小刘虽然因为没有考上清华而有些失落,但在小郭的鼓励下,小刘一直认为,只要自己好好学习,还有机会和小郭同场竞技。
但在求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彻底动摇了小刘的决心和信心。
2001年11月底,小刘来北京找工作。12月初,小郭邀请小刘一起前往清华就业服务中心参加专场招聘会。进场之前,小刘问小郭,是否需要装订几本像样的个人简历。小刘南京的很多同学都会在求职前精心包装自己,包括花费上千元到印刷厂印制精美的彩色个人简历。
“呵呵,根本没必要。我们从来不搞那一套,有这个就足够啦!”小郭拿着印有自己简历的一张A4纸,朝小刘晃了晃。
在小郭的坚决主张下,小刘也学着样,就近到打印店印了10份个人简历。连同学生证和两个荣誉证书复印件在内,一共只花了8元钱。“我当初就庆幸地想,毕竟是首都,找工作没有南京那种花里胡哨的名堂。”小刘说。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令小刘傻了眼。在招聘会场,二人一起穿梭于各招聘单位的展台之间。只要小郭将简历一递上,立即会有人热情招呼,两个小时下来,小郭已经接到了4份面试通知。但当小刘递简历时,对方不是随手一扔,不再搭理,就是敷衍几句。跑了一上午,没有一家单位向他敞开大门,连小郭都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了。
到了中午,小刘开始醒过味儿来。他向一位南开大学的女同学讨经验。该同学告诉他,这里是清华,来招聘的都是好单位,而且都是冲着清华的牌子来的,外地大学生在这里基本上不可能被录用。这位女生看到小刘手中那张简陋的个人简介,笑了,“我说你怎么这样啊?人家清华的学生没有简历也有人抢着要,我们这些人,不管是哪个名牌大学,总得好好包装一下。”末了,这位女同学还特地叮嘱:“一定要学会推销自己!”
明白了个中原因之后,小刘赶紧花2100多元印制了精美的彩色个人简历。到12月底,他终于在清华的招聘会上找到了一家公司。小刘告诉记者,为了这2000元钱,家里差点对他产生了误会,因为小刘的父亲问小郭的父亲,小郭找工作都花了哪些钱。两相对比,家里以为小刘在骗钱。
和小刘有类似经历的学生其实不在少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招聘现场,一位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袁姓女同学抱怨,因为来北京招聘的单位比较多,机会也多,所以,有很多京外的同学跑到北京求职。但他们发现,不少招聘单位对外地学生有明显的歧视倾向,为了弥补,很多同学只好在自我包装上下功夫。“我们在想,或许一份别致、精美的个人简历能赢得招聘者的特别垂青。”小袁的话里含着几分无奈。
实际上,个人简历的区别,不仅在北京高校与外地高校之间存在,也在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以及文科和理工科之间存在。12月底,记者在长沙的人才交流市场看到,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同学,手中拿着的求职简历就比一些普通学校的同学简单。谈到其中的原因,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位叫李有元(音)的同学对记者说,越是重点院校的学生,越具有竞争优势,作为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只好尽力挖掘自己的各项特点,将大大小小的社会实践经历、各种荣誉称号都列举出来。“这样做,还不是为了吸引招聘者的注意!”他说。
在北京科技大学,一位学法律的同学说,同在一所大学学习、毕业,理工科的同学找起工作来就很简单,比如说学计算机的,简历上只要说明自己掌握了哪些计算机语言,学了什么课程,就足够了。而学文科的同学,则要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尤其要浓墨重彩地介绍社会实践经历。为了包装自己,连那些非常小的事情,也得想办法吹大些,甚至连旁听过一次庭审这样的小事,有些同学都写到了简历里。如此一来,简历自然就变厚了,相应地成本也高了。这位同学说:“文科是软学科,学文的人没有硬东西展现自己,只好东拉西扯了。”
一位学理工的学生对这种说法并不赞同,他反驳说:“简历变得豪华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盲目攀比,少数招聘单位热衷于收这种简历,也有推波助澜之势。”
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大学生求职简历之所以越来越注重包装,根本原因还在于现在的就业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首先把用人单位的“眼球”吸引过来,那些在学校和专业上都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毕业生只好在简历这块“敲门砖”上下功夫。
不过,大多数招聘单位并不领大学生的“情”。记者在对用人单位的采访中了解到,多数招聘者对动辄一大本的个人介绍也很烦。深圳某证券公司人事专员张女士表示,招聘的时候,他们希望看到应聘者简明扼要的自我介绍,这样便于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了解应聘者的基本情况。谈到越来越豪华的个人简历,张女士说:“简历变成厚书,让我们真烦恼。要知道,我们招聘一场,不希望拉回一车没用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