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合资猎头走向前台(上)
日前,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唐军透露,国家将正式制定法规允许外国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将允许建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尽管这一即将出台的规定明显滞后于人才中介市场国资、民营、私营、中外合资、外资遍地开花的实际状况,但无可否认的是,觊觎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已久的外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航空母舰”将大举进入,中国人才市场将重新洗牌,而一批带有浓厚行政色彩、远离市场的官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日子将面临出局的命运。
合资猎头终于名正言顺地获得准生证了。
远在准生证发放以前,合资猎头公司就在制度的缝隙中以这种或那种的形式生存着,而这次的政策好比是给一个几岁的小孩补填了出生纸,并将引发出一场生育高峰。在这场政策颁布中,WTO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是推了滞后的政策一把。
2001年9月11日,人事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在第二章第十一条对利用外资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开展人才中介或者相关业务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的,必须与中国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资经营”。“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由拟设机构所在地省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并报人事部备案同意后,颁发许可证”。
此规定于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同时1996年1月29日人事部发布的《人才市场管理暂行规定》(人发[1996]11号)废止。此次政策的颁布,官方称之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高人才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需要”,是合乎我国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合乎国内人才中介机构及政府对人才市场的监管力度的。外间舆论则认为是中国有限制地开放人才市场的标志。据人事部官员透露,不排除今后全面开放人才市场的可能性,至于全面开放的时间将视具体时间而定。
事实上在1996年版的《暂行规定》中,对外资进入人才市场已有了相应的规定。“此次的规定其实并无实际上的新意。”广州市人事局人才管理处负责人汤世舒认为。
从字面上来看,除了审批部门由“省级以上部门”变为“省级部门”以外,其他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动。但在进入WTO前夕,在政策中独辟一条,发出的信息是明确的:中国的人才市场已正式向外资敞开了大门。
而在民间看来,实际上这也是顺势而为。
对于已以种种名义存在的实际上的合资猎头公司而言,这意味着它们或许可以比较名正言顺地取得《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这也正是《规定》的关键所在。依据有关法规,只有取得许可证,才能进行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发布和咨询服务;人才信息网络服务;人才推荐;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才测评等一项或多项业务。
关于合资猎头的政策演变
1996年1月29日人事部发布的《人才市场管理暂行规定》第二章第八条:
境外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单独投资成立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同国内的公司、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合资、合作成立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的,应当由省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审批并报人事部备案同意后,颁发许可证,同时按有关规定办理其它手续。
2001年9月11日,人事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人才市场管理规定》第二章第十一条:
开展人才中介或者相关业务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的,必须与中国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资经营。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应当符合国家中外合资企业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拟设机构所在地省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并报人事部备案同意后,颁发许可证,同时按有关规定办理其他手续。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大陆设立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参照前款执行。
面对迟来的准生证:合资猎头低调处理
听到有关人才市场放开的消息,必安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金洪先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关注。他所在的必安,是一间在广州经营了7年多的猎头公司。
在必安门口,悬挂着《人才交流中介证》。必安是有着海外背景的合资猎头公司。吴经理是加拿大籍华人,有着十几年的人力资源经验,目前是必安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公司的初始资金也是来自于海外。
1994年,距中国第一家猎头公司成立仅2年的时间,必安在广州开始了它的经营。这时正是中国的人才市场升温之时。
但面对中国这个庞大而稚嫩的市场,必安当时先做的一件事是:培育市场。“只有让人知道什么是猎头,才谈得上公司的经营。”只有4个人的必安开始了他们的“软性推销”:转写字楼派发传单、每月免费组织人力资源主管讲座、每月免费投寄“必安资讯”等。在这个时期,必安的盈利为零。
他们的第一单业务也在这时候来了,尽管并不大。“但我们尽力做好它。这是一个口碑。有了它,我们的生意就可以慢慢地打开局面。”1997年,必安上海分公司成立。2000年,必安公司在北京和厦门也成立了分支机构。
必安的定位是中层管理人员。这也是一个本土猎头所致力的领域。在猎头行内似乎有着这样的共识:国内猎头只能做一些外企的中层职位,以及国内的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职位,业务多在30万到50万元年薪的水平。在这以上只能是跨国猎头公司的势力范围。
吴经理并不否认。猎头行业在外国已有超过五十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健全的运作程序和方式,并拥有庞大的资源网络及较稳定的客户群。与之相比,国内的猎头行业只有七年多历史,只是处于一个摸索、观察和学习的阶段。
WTO的来临,只是让这种学习变得更加地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