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举措 人才进京直通车提速
北京市人事局近日作出新规定,登报招聘不用再明示户籍要求;北京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时,“北京市城镇居民户口”的一贯要求被取消;新通过的《北京市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条例》允许进京开私企者申办北京户口;市人事局下发通知说,第一批领取《北京工作寄住证》的人员请及时办理续签手续,以便明年顺利办理北京户口;《北京市“十五”期间引进国外智力发展规划》对外公布,未来5年中,本市将从国外聘请5000名外国专家来京工作。这个月一连串的“人事儿”让人感到——进京直通车日益提速。
招聘广告不再“限北京”
近日,北京市人事局作出新规定:北京用人单位在新闻媒体上刊登招聘广告时,不必再加“应聘人员须具有北京市户口”。此举赋予企业更多的用人自主权,给予外地人才更多的平等竞争机会,也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其实此前,北京吸引人才的大门已经越开越大。
一个月前,海淀区教委人才服务中心宣布说,要不限户口招聘大量优秀教师。
而更为引人关注的是,今年北京在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时,以往作为选拔条件之一的“北京市城镇居民户口”的要求首次消失。全国很多媒体对此评价说:北京开始了真正的放眼全国。这一次“放眼”的结果是:符合资格的报名者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共有516人,其中78名为外地干部。尤其是参加选拔者的知识化、专业化达到相当程度—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总数的62%,其中博士学位占到了总数的10.8%,具有高级职称者占总数的65.3%。
进京能搭多路“直通车”
北京不仅为各地人才来京工作人员提供了与北京人平等竞争的机会,在户口政策上也显示出了一种更为开放与宽松的心态。
两年前的此时,即1999年8月,四通集团的一名普通员工余健拿到了编号为19990001号的《北京市工作寄住证》。这个被称作“北京绿卡”的《寄住证》,曾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和称赞。
这一年6月,北京颁布了《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寄住证暂行办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6个专业的本科以上学历外地人员,若受聘于经认证的科技企业,均可通过单位提出办理《寄住证》的申请,得到《寄住证》之后,便能在购房、子女入托、社会保险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3年后若单位推荐,即可办理北京户口。从余健开始到现在,已有1900多名各地人才办理了《寄住证》,到明年,这些人将有望成为真正的北京人。记者从市人事局了解到,现在,有关部门正着手制定具体办法,以便明年为第一批持证人办理调京手续。
此后,北京放宽户口、广纳贤才的战略陆续表现在方方面面。
今年起实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规定,被聘在此的本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外地生源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办理本市常住户口。这些人才政策使留京的外地生源的应届毕业生一年多过一年:2000年本市接收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11000余人,而今年达12500余人。
不仅是科技人才,北京还显示出了对各类人才的重视。为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到北京投资,繁荣首都经济,今年8月3日北京又出台了《北京市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条例》,其中规定,合乎条件的进京开私企者可以办户口。
北京的人才大门不只面向全国,也面向世界开辟了吸引留学人才的“绿色通道”。去年,吸引了近300名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0%以上;近日出台的《北京市“十五”期间引进国外智力发展规划》显示,未来5年,本市计划从国外聘请5000名外国专家来京工作,前沿的科技人才与现代化的管理人才都属引进范围。
户口不碍人才流动
越来越多吸引人才举措的推出,让人们关心和疑问,这是不是北京户籍制度松动的信号?
回答是“肯定”的否定。市人事局、市公安局户籍处、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人士都称:本市放开户籍管理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他们还认为,以迁入户口的办法去吸引人才,路只能越走越窄,而最现实和有效的户籍政策应是,用户籍的形式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不放宽户籍的迁移政策,但是要淡化户口作用,取消户口对人才流动的实质性限制。
市公安局户籍处的同志认为,立即取消户口,势必会使北京这样的热点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在交通、住房、教育甚至供水等方面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韩光耀也看重不迁户口的人才流动方式:“户口不可能无限制地迁入,户口也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人才要哪儿有机遇就在哪儿创业,企业应五湖四海、惟才是用,地方政府则应海纳百川。”
“但是,人才流动户口不动的前提应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一位在京工作的外地人说,“北京应尽快完善相关配套的外来工作人员在享受社会福利方面的规定,使我们在北京工作、在北京纳税的这段时期内,能获得基本社会保障,比如医疗保险、买车上户、子女借读,那么,不少人对北京户口的渴望将会趋淡。”
政策表明城市胸怀
《北京市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条例》出台后,为何能放开对外地经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