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直面改变与危机
这是一个关于变化与恐惧的话题。
去年11月底,就已经有媒体陆续报道诸如《大学生求职:这个冬天有点冷》等文章了,面对“9.11”带来的世界经济滑坡,各大跨国外资企业的裁员风潮,还有中国IT业的阵阵寒潮……可能初涉职场的大学生们已经最深最早地体会到了人才市场这种“春江水寒”的变化。但是,又有多少人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了呢—这或许将是这个求职季节最紧迫的话题了。
这是一位大四毕业生在连赶了三场招聘会后,发出的感慨:“我一份简历都没有投出去,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观因素还是比较突出的!因为我实在舍不得浪费我那可爱的简历,不愿意让其遭到冷遇或被抛弃。感觉真的不好,这种气氛重重地打击了我的自信,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专业不对口也就算了,但那种籍贯要求真让人很泄气,好像非本地籍的本科毕业生想留下来的几率为0,真让在这里生活了4年的我们泄气:籍贯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不是本地人就不会说本地话吗?只有本地人才会有必要的社会关系吗?真气人啊!再不就是性别歧视,也使我们女生很不是滋味,看来别人曾经抱怨的、应聘时遭受的心情我现在才是有最深刻的体会。在这里我真的一点优势也没有……”
作为一位人事工作者,这些问题对于我来说真是“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关于户口、性别的歧视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大学生来说,是从大一就知晓的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等到大四时,才真正意识到这块“绊脚石”所带来的影响呢?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变化,但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里的两个小矮人一样,我们的大学生并没有重视这些变化。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取消或放松了对大学毕业生的户口限制,为什么在求职之前不多留意一下关于这些城市的招聘信息呢?再看看一些已毕业了的学生,他们中也有许多并未完满解决户口问题,人事档案或被打回老家或托放在人才市场,对于他们来说,有所舍弃反而更加海阔天空。至于性别问题,在当今职场上更不是障碍了。对于招聘者来说,他们提出再多的要求无非也是为了求得条件更好的应聘者,男女性别并非他们的真正目的。如果你是真才实料,又有何必在意这种虚幻的要求呢?即便失败了,也仅仅是一次尝试罢了!
从以上两个问题,我想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学会的是:不要给自己任何不战就认输的懦者之举找任何借口,战胜恐惧应该是适应变化的第一步。
而面对今年的就业危机—IT、通讯类人才需求持续转淡,就连以前动则引才千余的国内四大通讯家族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也大幅减缩至十几人;外语、金融、法律、政治等专业的人才并没有随着入世而增加就业机会;本科生今年也遭遇学历门槛,一些大单位只要研究生……大学生们是时候拿出更多的勇气,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了。
首先,不要太执着于找工作的一步到位。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周围的变化越来越快,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或单位可以说是军队稳定的;即使你找到了一份看似稳定的工作,你还得拼命学、拼命干,否则“末位淘汰制”、“月度考试”等各种考核方法也会让你陷入被动变化。想清楚这一点,只要能保持一种积极学习与积累的心态,在哪个单位都能干得好,或者说总有机会让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其次,预见变化,改变自己,抓住机会。其实从年内的人才市场动向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不少用人单位的口味已发生了变化,对于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更加看重。如此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便应该重视这一点,学通讯、电子学的如果有过社团管理经验或兼修过管理科学的,则找工作自然不愁;学工科的如果对金融、财务多一些了解,肯定也会更吃香;学经济的如果计算机能力也还不错,或者有个二级证等也会被用人单位另眼相待;而学文科的如果外语条件更强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自然也增加了应聘砝码。知微渐巨,如果准备充分,你所获得的机会层面肯定也会增加。
作为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今天及以后遇到的变化与冲击肯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因此,已没有哪一条既有的经验可以借鉴来应付所有的变化。或许只有一句话可以送给今年的大学生:良好的、习惯性的危机意识是未来职场中人的必备素质;而直面改变与危机才是最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