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职场 ABOUT LEBOWIN
News

职场新人:新观念还是新问题

北京青年报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
  自信还是自负?

  小胡今年从复旦大学毕业了,留在了实习时的一家公司。与她同时进公司的同事们要么学历没她高,要么学的专业没有她好,她说自己心里是很有一番优越感的。当领导要她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时,她觉得以她的条件,实在是大材小用了。一次,在计算效益时,她把一笔投资存款的利息重复计算了两次,帐面多出了整整两亿元,虽然最后没有造成实际损失,但整个公司的财务计划被全部打乱了。小胡说当时心里没觉得问题特严重,她说这就像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改过来,下次注意就是了。而在公司的眼里,这孩子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了,自信是应该的,但过了就成了自傲和自负。

  北大生物系毕业的小梁曾在某报社干过一段时间,一次报社派他去一家幼儿园采访,对象是国内第一位搞学前教育的博士,他在听完博士的演讲后,起身向博士提问,并开始滔滔不绝地向博士和在座的家长发表开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喧宾夺主的他最终引来一片嘘声,事后,家长们打电话到报社表示抗议。小梁说,他其实并没有把那位博士看做权威,他觉得他们两人是平等的,应该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流不同的看法。小梁对自己充满自信,权威、领导在他的眼中并没有被神秘的光环笼罩着,他不会对这些人犯怵。而在领导和权威看来,这样的年轻人缺乏起码的谦虚精神,总让人觉得他们太狂,有点没轻没重,没大没小。他们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闯劲,可是对自己却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认识。

  是个性太强还是缺乏沟通?

  来自黑龙江的小金刚到新单位一周就开始抱怨工作环境的无聊与烦闷了。从法律系毕业,原本想当律师的她为了留在北京,最终选择了到郊县做一名公务员。远离家乡,远离城里的同学,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宿舍里,对于一个习惯了有人照顾的女孩来说,落差实在太大了。同事们多为人到中年的大叔大妈,本来就内向的她更不愿意与人交谈。“谈什么呀,他们说话我根本就插不上嘴,也没有那个兴趣插嘴。整天枯坐在屋子里,都快把人闷死了!”这种状态也直接影响到了她的工作,每天例行公事到班之后,干完份内的事就抱着外语书看。同事觉得这个小姑娘不太好相处,也就渐渐地疏远她,结果到单位半年,小金连一半的人都不认识。

  这种现象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并不罕见。一直习惯了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突然被推到一个群体当中,是保持自己的个性还是尽快融入另外一个陌生的环境,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跟一大帮无趣的人混在一起,还不如坚守自己的空间。”事实却是,如果真诚待人,你还是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亮点。在一个学姐的开导下,小金有意识地与周围的同事接近,结果发现其实他们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木讷的老赵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年过半百的李姨唱民族歌曲是一绝;平时油嘴滑舌的张哥,骨子里却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交流多了,大家也都把小金当女儿或者小妹妹看待,有什么事都关照她。小金也发挥自己文笔好的特长,成为单位小有名气的女秀才。这时候,以往的孤独感、失落感就再也没有了。

  专家指出:长期处于父母羽翼下的独生子女一代有强烈的个性是很正常的,而要适应大的环境、与人沟通的本领却往往是他们所欠缺的。

  应该忠诚于自己还是应该忠诚于单位?

  北大的小梁毕业一年内,把自己折腾得不亦乐乎,光工作就换了不下五回。除了做过记者,他还先后去过制药厂,做过IT网站供稿人、网络技术员等工作,后来偶然看了一场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他迷上了法国,现在他正学习法语,准备早日能圆法国梦,一切的原因,只有三个字——“我喜欢”。小金认为,对于工作,自己喜欢是最重要的。他说:“我跳槽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这需要我不断地寻找,如果我对某项工作产生了兴趣,我就会去尝试,让我永远呆在一个地方是不可想象的,我就是爱一行才干一行。”

  小韩是个上海小伙,今年刚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他的同学大多升了研究生,他本想回上海,但终因舍不得北京的朋友而留在了北京,他坦言,对于毕业后要不要有一份固定的职业他一点都不在乎,他没有想过要忠诚于某个单位。他现在是一家报社的实习记者,他说,到报社是因为收入不错,而且做记者对提高自己的素质很有帮助,能帮自己更全面地了解这个社会。他觉得自己目前最缺的是能力,不管在那个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他说,只有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才能考虑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他希望能在一个可以不断鼓励自己创造力的环境里,做自己喜欢的事。说到以后的打算,他说他也许会选择出国,因为现代社会变化太快,行业的调整和人才的更新都非常迅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出国也是提高能力的好方法。

  还在四川大学就读的小叶已经做好了毕业后的打算,她准备先找一个能有收入,能发挥自己特长,而自己也感兴趣的工作,不一定是正式的,干个一年半载,然后考研或出国。目前很多企业和大学生在媒体上就大学生违约的问题展开讨论,争论的核心是大学生的责任和诚信问题,有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找到更好的单位就立马走人。“干一行爱一行”曾经被视为从事一项职业应该有的精神,而职场上的新人们强调:对社会负责首先得对自己负责,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为什么不可以“爱一行干一行”呢?

  是新问题还是新观念?

  这群爱“折腾”的年轻人常常让上司、同事和家人们觉得不可思议,到底是谁出了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家人事部与人才科学研究所考核评价研究室主任罗双平。他认为:职场新人们的种种表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我国青年一代价值观念和就业观念的变化。

  过去,人们参加工作,比较忽视自身价值的体现,到了这一代年轻人,他们不断地寻找一种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入,而且可以提供自身发展空间的职业。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原则,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不在你那儿干。他们一般都有着很好的家庭条件和个人条件,生存上没有威胁,如果说过去人们工作是为了生存,他们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罗主任认为,不能否定青年人表现出的这两个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说明我们的人事制度和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落后了。现在的管理方法大多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人的工作多是为了经济利益,干得好的多给钱,干得不好的就少给钱或不给钱。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在年轻人身上开始没那么奏效了,强调自我实现的年轻人的“折腾”,只是为了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管理制度在他们那里遭遇抵触,说明这种制度已经和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择业观念不适应了。这就需要管理者改变管理思想,提高管理艺术。既然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就应该及时研究,要考虑他们的新的需求和行为规律的变化,只有这样的管理,才会是一种有效的管理,这也应该是我们社会前进的大方向。

  而用人一方又是如何看待职场新人的呢?记者拨通了中国一家著名大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与发展经理杜立的电话。杜立承认,他们公司每年都会招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而从去年开始到今年,这群年轻人确实与过去很不相同了,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个性特征,追求个性的表现。如果说过去年轻人来到公司,大多会选择苦干、实干出成果的路子,现在的职场新人看重的则是公司能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能不能让他们发挥创造力。对于他们,公司只是一个工作的地方,而不是一辈子工作的地方,他们追求的不是工作的稳定性而是对工作的满意度。公司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变化,并做出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实行“弹性工作制”,原来的每天8点30分准时上班,现在只要你能保证8小时工作时间,7点来上班或10点来上班都是可以的;原来要求穿西装打领带,现在可以穿着舒服的休闲装上班。杜立认为,公司注意了不同员工的要求,才可以更好的留住所需的人才。

  自信、团结协作精神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培养的?

  一个人的自信和团结协作精神能通过培训获得吗?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供职于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周昱认为,自信与团结精神可以通过个人的观察和体验获得,这是一个漫长甚至需要付出许多代价的过程。培训则可以让一个人在短期内就能让自己从别人的经验中取得借鉴,至少在理论上得到一种指导作用。

  一位专家谈到这一代年轻人在展现个性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负和自傲,这使他们在融入工作环境方面显得缓慢和困难。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做项目都自己一个人做,不愿和同事一起想办法,每个人都会做出不同的结果,最后却对公司一点儿都没有用。这时,公司就应该做一些引导的工作,比如一些培训,让他们体会团队共同创作的快乐,体会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有关专家也告诫年轻一代:社会不同于学校,岗位不同于教室,同事不同于同学,年轻人本身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能因为一味强调个性发展而出现一些过于偏激的行为,无论是对社会、对职业或是对自己来说,谦虚、自信、诚信、善于沟通、团队精神等一些传统美德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位专职培训师告诉记者,通过大量典型的案例对新员工进行分析,让员工理解自信与团结协作精神在一个企业、在个人事业发展中很重要。另外,做一些大家必须通过众人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比如钻蜘蛛网等,让员工切身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她介绍说,过去,在中国招聘员工,更多的是看重个人的领导能力如何,但是从去年开始,公司在中国招聘员工时发现新员工的个性化表现越来越浓厚,团结协作精神越来越缺乏,今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经过分析可能与这一代人都是在独生子女的背景下长大有关。记者从一些知名外企了解到,这些企业在今年和明年招聘的新员工考核条件中,团结协作精神将成为企业聘用新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在面试过程中就通过有意或无意设置的情景观察应聘人员的团结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