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职场 ABOUT LEBOWIN
News

今天猎头call你了吗?

---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
 

    3月的某一天,一直在某家信息技术公司任职技术部经理的张先生,接到了巨网科艺—一家进驻深圳的美国猎头公司的电话。张先生惊讶而欣喜地发现自己已成为猎头公司瞄准的”猎物”—因为另一家从事证券信息技术研发的公司目前正在不惜重金聘请人才,其中副总经理的要求仿佛正是为张先生度身订做的。
    在2001年的IT界,虽然互联网公司已经刷刷倒掉一大片,但新的软件业才刚刚蓬勃发展起来,电子物流、ERP、智能大厦智能小区,新名词源源不断地冲击着记者风险投资人公司老总的耳膜。中国将加入WTO的令人激动的消息,也令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软件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的高级人才虎视耽耽。
    手持着极有前景的项目和丰富的社会资源、雄厚的资金…老总们却为人才的极度匮乏感到头痛。谈起人才市场的现场招聘,谈起报纸上的招聘广告,人事部经理只能叹着气将手边收到的一大堆无用简历丢到碎纸机里。象张先生这样兼备丰富的技术与市场经验的人才非常稀缺,每天忙着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开发集成、人际关系等等琐事的张先生,对于报纸上、人才网站上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根本无暇留意,更不用说去还要辛苦一趟坐车去笋岗的人才市场求职, 
不论信息多么发达,传递的渠道多么丰富,用人单位与精英人才之间的沟壑依然难以填平。
    猎头公司就这样应运而生。


    企业问:猎头公司是不是洪水猛兽?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技术革命对人才的要求不断膨胀。对于企业来说,猎头公司将企业与精英人才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拓宽,使观念落后的企业进一步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使市场竞争的矛盾第一次集中体现到人才竞争上。

反省一:失去的才是宝贵的
    没有”猎头”、没有人才竞争的时代,企业体会不到人才的重要性。有了人才的流失,才会因切肤之痛反省用人之道。
    现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任职策划部经理的戴小姐,97年来到深圳,先在一家运动鞋业公司任职办公室主任。工作一年,她亲眼目睹工厂主管是如何粗暴地对待工人,老板又是如何在会议桌上粗鲁地将主管交来的报告一把扯成两半,然后揉成一团扔到主管的脸上。戴小姐在公司里负责行政人事工作,在老板的授意下,她制订了一条又一条的不平等规定,将工人死死地约束在车间里,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还得不到一分钱加班费。在这样严酷的制度下,公司根本留不住招聘进来的人才。新进厂的生手一旦工作熟练立即跳槽,部门经理来一批走一批,生产效率永远在最底限上挣扎。
    戴小姐为这样的制度都出自她手感到愧疚,在1999年网络业蓬勃发展起来的时候,一举跳槽到一家互联网公司,从办公室主任做起,直做到证券网站的采编部主编,手下统管二十多名大学生。在网站第二版改版结束后,网站的访问量逐渐高起来,戴小姐也接到了猎头打来的电话。尽管她当时的月薪只有3500元,挖她跳槽的网络公司开出4500元的月薪,但公司”以人为本”、即公平竞争又互相团结的融洽气氛让她留恋不去,这一次她对猎头公司说”No”。
    了解到这件事的总经理,在第二个月发薪的时候,将她的薪水增加了1000。

反省二:薪水没有竞争力
    人才的流动往往与待遇有关,通过猎头公司的调查,企业还可以了解到行业的薪资水平,从而比较自己所提供的薪水在同行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并根据公司业绩适当调整。
    巨网科艺公司的猎头顾问黄小姐在三月份接到一通电话。来电话咨询的李先生,是一家民营IT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李先生除了向黄小姐询问猎头事宜之外,滔滔不绝地向她诉起了苦衷。原来李先生所在的公司技术管理层人员走的人多、来的人少,一直以来令人事部头痛不已。顾问在与李先生一起分析过企业的实力、企业文化等等因素之后,将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薪资上。黄小姐提供了一份最新的薪资调查报告,里面罗列了一长串IT业各项职位的薪资范围。李先生将公司所提供的薪水与调查报告一一对比,恍然大悟。在委托猎头需求时,李先生将相应的薪水作了一定调整,不久,猎头公司即提供了优秀人选。一个月内猎头公司对李先生所在的公司进行了跟踪服务,了解到该公司的招聘工作进展顺利。

    猎头公司加速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使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得到承认;也加速了管理体制落后,轻视人才的公司在竞争中被淘汰。

    人才问:你能为我保密吗?

    由于猎头公司通常”挖”的是”总”字级在职人才,所以一般人接到猎头电话时都非常犹豫:”这是不是公司在考验我?” 
    能够在公司里做到”副总经理”、”技术总监”、”总工程师”、”市场总监”等等类似职位的人才,轻易不会流露要走的意思,更不会到竞争对手那里”找工作”。原因一,在面试中,”Look for a job”的求职者总是处于谈判中的弱势。职位高的人才以”找工作”的性质到竞争对手那里应聘,在待遇要求上难以得到保证。另外,担任要职的人员接触面广、交游广泛,万一求职协商不成,在行业内就此落人把柄。
    所以当猎头公司以第三方的角色出现时,正好避免了高级人才的跳槽尴尬,使传统的”我到你公司找(求?)工作”的形式,变为”你公司要来找(求?)我”,谈判优势向人才一边发生倾斜。并且由于猎头公司与客户之间必签的”保密协议”,使用人单位必须保守所有推荐人员的身份职业秘密。
    在人才与用人单位接触的过程中,猎头需要不断地在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穿针引线,使双方的需求、疑虑得以及时沟通。难怪有人说,猎头公司就是媒婆公司。

    尚待改进的服务

    猎头公司无处不在的广告,使深圳的人事部经理逐渐开始接触和了解这个行业。然而猎头行业刚刚兴起,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使市场的培育遭遇种种困难。有的猎头公司只是三几个人临时一凑,根本不管这些人以前是做什么专业的,连毫无招聘经验的网页设计人员也俨然成了顾问。这种缺乏专业经验的后果是,这些猎头公司签单的时候向客户信誓旦旦”两个星期之内推荐人员到位”,结果到第三个星期人事部经理依然得不到回复,望穿秋水;有的猎头公司收到全部佣金后就不承认三个月的服务期,把推荐人员的再次流动全责推到客户身上;更有的客户发现,猎头推荐过来的人选还不如在人才市场招聘的好……
    种种劣迹使一些人力资源经理们产生了误解。
    其实猎头即然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就应该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优秀的猎头公司旗下必须有一批优秀的猎头顾问,具备专业的背景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才便于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实力背景、竞争对手等,并为之筛选合适的人选。深圳本土的猎头业务兴起总共才一两年时间,要在保证服务质量方面与跨国猎头公司竞争,还必须在本身的素质上狠下功夫。

    早两年在深圳是听不到猎头公司的声音的。报纸上天天在对”职业中介”的骗术喊打喊杀,不少从外地来的寻梦人到深圳的第一个打击往往来自职业中介所,掏上三五百块钱挨一次宰受一次骗是常事。所以一听到猎头的电话,人们的第一反应即是”是不是职业中介的骗子来了?”猎头顾问黄小姐每一次给人才通电话时都要声明”我们的服务是对人才完全免费的”,以此打消人才顾虑。即使上海、广州的猎头业早已竞争激烈,在深圳,人们听到猎头公司这个名词还依然觉得好奇新鲜。
空缺总是要有人去填补的。不管有多少人将”猎头”这行看作”洪水猛兽”,它毕竟还是来了。深圳这块人才竞争激烈的土地,是否将是猎头公司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