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性之光照耀创业之路(下)
——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思考(下)
实际上,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意义是显然的。它不仅有望为国家和社会带来相当的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它唤醒了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充实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这才是大学生创业得以飞翔起来的原意。创业意识不等于创业行动,更不等于立即的创业冲动。
着眼点在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自然就不会浮躁。于是就能认识到:多数的失败是必然的,少数的成功是偶然的。于是就能认识到:适合创业的人不创业,就和不适合创业的人非要去创业不可一样让人既心痛又无奈。于是就能认识到,失败的创业正填补了学生创业缺乏创业经验的空白,挫折教育可以给你更多的东西。
着眼点在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自然就能发现:这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精髓是曲径通幽的。“大学生创业”绝不仅仅等于举办几届创业计划大赛、注册几家公司,它应当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的系统工程,前者可以将之延入课堂和教案里去挖掘其高校教育意义上的内容,后者可以从公益性的大教育观念上出发,着力寻找培养年轻学子的创业素质和拉近这支未来创业主力军的最佳结合点。
美国开设有创业者教育课程的大学有500多所,20多所代表性理工科类大学中具有独立创业志向的学生占30%,而真正在学期间就去创业的人很少。以学习为出发点,校内课堂和校外创业公司的办公室都是接受创业教育的地方。
要提供桥和船
许多关心中国大学生创业的人都提到了这样一个词语:“大环境”。然而具体内涵并无多少人能谈清楚。河这边的人们都知道要去河的那头并为之不停疾呼,可就是找不着桥在哪儿。
清华雷霖老师的设想是:“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从人本的意义上去考虑发展的方向。”据说,台湾的创业团队组建后,会有无偿培训和种子基金,一段时间磨炼后,经过认证再给予有偿的“天使基金”,既能培养创业素质,又避免资源浪费,企业文化也无形中影响着创业者。学子钟松的设想则是:学生创业—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显然,这和风险投资的成熟休戚相关。
笔者也有一个局部意义上的建议———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创业现实可行性的评估体系。由学生、校方、投资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介入,包括媒体列席,对创业者在想法、能力、条件等全方位进行衡量,分层、分类给予不同环境,最终都指向培养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根本目的。
设想的意义绝不在于立即实行,因为生搬照套和一味否定一样可笑。在这里,亮点是设想者的关怀心,而这种关怀精神正是大环境得以营造起来的重要支点。
2000年无疑是中国大学生创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不仅因了4月的转折,还因为此后的坚守和积蓄,正如一位年轻的老师乐观地说:“只要能顶过这个年底,就可以说,成熟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态势就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