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遗弃档案”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10月24日电:近年来,当户籍制度不断改革,人们的户籍观念不断淡化的同时,另一个身份的象征——记录着个人成长之路的人才档案也被一些人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
近日,记者从哈尔滨市人才交流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获悉,仅今年就已经有二千多份被哈尔滨籍大学毕业生“遗弃”在全国各高校 的档案,被学校寄往该处代管。
据该处谭处长介绍,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留在了学校,甚至一些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置档案于不顾。按照有关规定,学校最大权限代为保管1~2年,然后只能根据学生原户口所在地将其档案寄往当地人才市场。如果在两年内,无人对此问津,这些档案将被转到哈市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流动管理处托管。时间一长,这些无人过问的档案就形成了所谓的“黑档案”。
记者了解到,在哈市人才交流中心,除了被大学毕业生遗弃的档案外,大量流动性人员的“无主”档案的数量也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哈市人才中心代管的档案中,近十分之一档案的主人已经有二三年的时间对自己的档案不闻不问了。
现在哈市某文化公司工作的李军说,他根本就搞不清自己的档案现在在哪里。在北京读完大学后,李军回到哈尔滨市,进了一家媒体,档案则扔在了学校。一年后,他辞职来到了一家广告公司。半年后,他就任现在工作的文化公司项目部经理。
和一些因为顾及档案而被“困”在并不喜欢的单位中混生活的同学相比,李军认为自由有了更好的保障。
提起“李军们”不被档案束缚手脚的洒脱,今年56岁的原哈市动力区某企业的技术能手李国忠说,在20年前,一个人抛下自己的档案不管不问,然后去“云游四海”,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
不管你想去哪里,必须有档案如影相随。那时,尽管他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并不知道自己的档案里装的究竟是什么,却都知道档案的关系重大。单位如果不放你走,扣住档案就扣住了你的一切,想用你的单位也无计可施。
面对两代人在档案面前不同的经历和选择,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档案对人的“决定性”作用的弱化,是社会生活中可知可感的重要进步。
哈市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周继文说,无人问津的被遗弃档案的出现促使人们对原有的人档关系、人事制度不得不进行重新审视。同时,也从深层表明了人才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省社科院社会经济研究员齐敏之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就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原有的“人档不分”的管理制度,恰恰阻碍着生产第一要素的流动。
但有关专家同时认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会取消。档案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强制推行的福利政策。随着社会发展保险体制的健全,档案的一些功能会相应淡化,同时一些新的功能也将会被更多人加以认识。因此他提醒大家,“人档分离”体现着社会在进步,但并不代表着档案能够随意丢弃,一些人才可以将档案交由社会公共人事部门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