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就业不再强制“回老家”
中新网11月14电(梅志清 黄昂 余映涛) 昨日,南方日报报道了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政策最大的变化之一——取消“山区市师范生60%须回生源地”这一规定,在广东各师范院校中引起强烈反响。
——就业全面市场化 政策不能强制规定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胡庭胜表示,学校已多次呼吁调整师范生就业政策,这次得知这一改变,学校欢迎,学生高兴。明年是高校扩招后的首批本科生毕业,华师有2500多名师范生毕业,占毕业生总数的60%,广东省这项政策的调整,摒弃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强制性规定,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大学生就业的全面市场化。
胡庭胜认为,过去的师范生就业政策在他们看来,起码有很多方面不公平。首先,现在大学生就业已经面向市场,不能用过去的行政手段来强行控制毕业生流向。第二是以前的师范生是享受专项奖学金,而从明年毕业的这一届学生开始,已经是减半交费上学。第三是同样是大学生,不能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因为他们来自山区,就有硬性的规定。第四是在师范生中,这几年其实除了中、英、数、计算机、物理、政治等专业的师范生要执行这个政策外,其它专业的师范生因与高考关系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紧密,已经没有执行这项强制要求,这会造成专业的不平等。最后,他认为,这几年有些地方例如湛江、茂名,学生回去后安排不了工作,放出来的名额相对比较多,这会在学生中造成地区的不平等。
——拓宽就业渠道 降低就业成本
这一新政策也受到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师生们的一致欢迎。明年学院有1591人毕业,师范生就业人数是633人,估计有近300名山区市师范生受惠这一政策。
该院学生处处长杨少锋认为,原政策的本意是保护山区市的教育人力资源,保证山区市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原本可以在外地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因为政策因素回到生源地,却发现难以就业;有一些毕业生干脆放弃档案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造成对教育资源的更大浪费。明年将迎来扩招后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期,新政策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山区学生的就业成本也得到下降(按照原规定,山区市师范生经批准跨地区就业要交纳7000元的培养费)。
——完善山区师培机制 招生就业紧密挂钩
现在广东省关于师范生新的就业政策出台后,对于山区引进人才会有暂时的影响。对此,胡庭胜看法是,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依靠硬性规定,而是从招生环节就明确市场定位,山区市到底缺多少教师,缺哪方面的教师,然后根据这个市场来专门培养师资,培养一些定向生、委培生,对于他们可以在分数上予以适当照顾,把招生和就业紧密挂起钩来。
胡庭胜认为,其实解决山区师资问题还有很多路可以走,例如,对现有教师回炉培训;城市学校与山区学校师资的对口扶贫,开展长期稳定的支教活动等。当然,学校会鼓励、引导毕业生选择去山区就业,华师还制定了一次奖励一万元的政策,省教育厅还有奖励。
在采访中也有不少师范生表示,还是会回家乡工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系一位来自阳江的同学说,他会选择回当地教书,一方面可以建设自己的家乡,另一方面是家乡的竞争对手比较少,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硬性规定非长久 引进人才力度应加大
对此政策的变动,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明年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小,政策大方向是完善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促进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之所以第一次将“市场导向”放在最前面,它代表国家就业政策的发展方向,国家全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返,大学生就业将会实行完全的市场化。因而,原有的强制性硬性规定显然不合时宜,实际操作起来效果也并不好,它与现代人才机制的开放性、流动性趋势不吻合,非长久之计。
这位负责人还谈到,面对这一新政策,各地方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在政策上、引进力度上加把劲,拿出更优惠的条件来。现在毕业生比较热衷的珠三角地区人才已经逐渐趋于饱和,甚至某些行业已经相当饱和,而山区的人才需求缺口还是很大,人才自然会有一个合理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