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际平台,塑造企业文化的“九种意识”
世界管理思想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指出:“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应把全球竞争力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否则就别想得以生存,更别谈取得成功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大趋势、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想生存下去,逃脱“死婴”、“壮年夭折”昙花一现的命运,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它们不仅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持续竞争优势,抵御外国公司到本国来争地盘的尝试,同时还必须主动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企业“文化竞争”已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核心,据研究,突显“企业文化”的生命型企业具有持续优势。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只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中国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亟需立足国际平台,重塑企业文化的“九种意识”。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意识
在海外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抢滩产品、倾销文化的今天,沉迷于国内竞争的中国企业必须细细思量、解读这一规律的真谛。改革开放以来,失去政府羽翼庇护的中国企业逐鹿国内市场、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得到空前强化,其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企业。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陶醉于“广阔”的国内市场,就此驻足不前,这导致了这些国内优秀企业在同外国成功企业的竞争中显得微弱无力,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企业的“缺席”即是明证。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不能不说是中国企业未走出国门,缺乏“国际竞争”意识。走向全球能够为企业带来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中国企业如不想被竞争国际化的大潮所淹没,则必须面向国际市场营建其全球核心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化活动以充分利用世界性的资金、人才、技术,分享经济国际化的丰硕成果,从而将自己的经营空间拓展到整个国际市场。
培养“国际人”,寻找“国际人”的人才意识
以全球化、高速化、个性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使得“国际人”开始走俏。培养“始国际人”、寻找“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才战略潮流。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又具有在海外从事经营和管理的人才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关键。提出进入世界500强目标的海尔认为每一个员工的国际化是很关键的,只有每个员工的国际化才有可能实现海尔的国际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所实施的教育或培训大多在于向员工传授技能和传递“领导文化”,并没有提升到培养人的健康发展的自然性的高度。培养面向世界的通用人才,企业应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人才培训计划,建立多层次的职工教育训练组织和机构,运用相当完整的现代教育手段,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经营中坚持实施教育,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为了不使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迷失方向又应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
以本民族文化为经,以外来文化为纬的“合金”意识
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应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中,而又能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把两者非常融洽地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外向型的“合金”文化。追求兼收并蓄,人与人的和谐,伦理领域中表现出的顾全大局,集体至上的价值取向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救治后工业社会人文价值失落、精神世界枯萎的一剂良药。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决定了中国管理思想中缺乏近代科学管理的因素。强调法制与契约,实施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不拘“形式”,一切都用外在的非人际关系的“硬件”力量去约束,务实的西方文化的精髓正好可以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
追求卓越,持续学习的进取意识
人拥有对道德理想和崇高价值的追求,这体现了人追求卓越的本性。无神论者伏尔泰主张“如果没有上帝就该发明上帝”,将该思想应用到企业文化的重塑中,其真义在于找回企业员工失落的超越本性,唤醒已颓废的进取心,激发整个企业的超越精神。只有树立了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要干就争第一的观念,企业才可能不断开拓创造,超越自己,超越对手,才能避免知足常乐、夜郎自大,小富即安的短视行为。一家公司要达到永恒卓越,它必须不断学习,培养弥漫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用“终生学习”替代在接受一个时期的教育后终生工作的模式。并且其学习的速度必须快于(或至少要等于)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一个组织必须学习管理它的内部运行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持续学习特别是从失败和不断革新中学习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效力,有利于员工将变革看作是持续性的从而不断进取。
全面系统的创新意识
建立在高科技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现代经济必将导致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变革。当前国际企业界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管理创新潮流。支持变革、鼓励创新意识是一切优秀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中国企业如想信心十足迎接外国公司的强劲挑战,则必须以企业全方位戏剧性的进步为后盾,这就要求企业对原有业务流程不是进行肤浅的调整修补,而是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全面系统创新——在体制、技术、管理、组织、营销五方面的创新。企业成员且有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是企业创新的支柱。尤其是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核心人物更应具备超乎常人的创新精神,他们应利用文化网络的沟通功能和碰撞效应,激发出大量的创新行为,使企业的群体创新文化变得生机盎然。
高效率,高开放度的团体意识
今天创新也越来越依赖于公开的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依赖于员工之间默契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越来越需要团队具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戴维和科恩在其《追求卓越的管理》一书中指出:“要想取得卓越的成效,就必须发展出高效率的团队……”。要构建一种强有力的带灵活性的团体文化,其关键在于营造具有“共识”和“亲密感”的和谐企业心理环境。这就要求企业鼓励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发挥创新和冒险精神,敢于打破陈规提出新想法,促进员工之间有效沟通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关心价值观,避免“内耗”,让每个雇员视公司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命运共同体。而且企业的“团体”不应受囿企业内部,企业应在与顾客互动过程中形成一种新型的、高度开放,全球合作的企业团体文化,它能够更加贴近顾客、贴近市场、贴近社会。
作为企业文化支撑点的“名牌”意识
今天的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对消费者具有意义或“实质性”的价值,而不是创造价值的产品。名牌创造的目的就是价值创造。名牌战略已经形成市场竞争的全体,将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支撑点。创造、发展和保护品牌要靠名牌文化。名牌文化的内涵除了对内部职工讲人性化之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对客户(服务对象)的人性化观念。要赢得顾客对品牌的信任,企业就应该把对顾客的责任感放在第一位,真正地把顾客当“上帝”。企业在生产商品时才能将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成份融为一体,避免一味追求实用功能而忽视文化内涵,致使产品定格在低档层;又不会过分讲求外观、审美成份而忽视使用价值致使商品成为工艺品而非消费品,创造名牌,还要树立正确的名牌生产发展意识,促进名牌健康成长。
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的忧患意识
有了忧患意识,企业才能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锐意进取,不断去学习新东西、形成新思想、赶上新发展、把握新机遇。全球著名的英特尔公司总裁安德鲁·葛洛夫也提出了“惧者生存”的经营思想。他说:“……你越成功跑得就要越快,你跑得越快,就越要注意地平线上有没有出现危险的迹象。我所说的要有强烈的危机感才能继续成功,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也谈到:看一个人能否成功,我唯一的评判标准是:他能否以健康的心态感受生存和事业的痛苦,因为痛苦是思想者的标签。海尔集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可归结于忧患意识贯穿于海尔文化之中。在一个企业中,只有每个员工能够不断自我加压、自我突破,企业主体才能得到创新与拓展。因而“忧患”意识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推动力。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
被人类淡漠已久的生态需求是人的内在需求之一。在新经济条件下,生态需求的独立地位日益凸显,最近联合国在15国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87%的民众把减少环境污染看得比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新消费观也向人们推崇有益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的有节制的消费。为抓住市场机遇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企业形象增加企业无形资产获得社会效益,企业应当抛弃将企业的利益作为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绝对的尺度的“企业中心主义”,把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特征是最突出的特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是对企业最急迫、最深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