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官”求职 风光难再?
近日,由东华大学开展的针对东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大学等6所高校和73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单位给予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同等录取机会,不再对“学生官”给予同等条件优先录取这样的待遇。
此次受调查的企事业单位有73家,涉及金融、工业制造、加工、信息IT、机关事业单位等各行业。当问及这些单位现在在招聘时对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的看法时,有55.2%的单位表示平等看待这两部分学生,不会给予学生干部任何优先条件。
“学生官”一度泛滥
“本公司此前在某大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收到了300多份应聘材料。我们惊讶地发现,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声称自己担任过班长、团支部书记或学生会干部。您觉得这可信吗?如果您是本公司的招聘人员,您如何判断应聘者提供的材料是否有水分?”某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在一所高校招聘应届大学生时摇着头不解地说。
这位负责人称他是十几年前毕业的大学生。他说,他们当初大学4年下来全班只有一位班长,而现在他收到的应聘材料中,同一个班居然有3位同学在“社会工作与实践”一栏中都写上自己当过班长。对此,他心存疑虑。
过去在招聘信息中,人们经常会看到用人单位写出“如果担任过年级以上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将优先录取”等条款。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旦学生干部成为用人单位看好的应聘对象,自然会引起了学生们对当“学生官”的向往。所以,在大学里争取做学生干部一度成为许多在校大学生的追求。在去年一次某高校举行的系学生会干部竞聘会上,就出现过两百多人报名应聘的热烈场面。
针对“学生官”开始泛滥的现象,一位男生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用人单位都很看重毕业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如果就业推荐表中的“社会工作与实践”一栏空着就显得很吃亏。所以现在不仅是学生自己会挖空心思追求当官,学校也会有意识地安排多一些学生当干部,以便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某高校财政金融系的女生小程举例说,她们系有5个毕业班,将近200人,平均每个班40人左右。每年班干部会进行一次换届选举,4年下来每个班就可能产生8名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况且各个班还有副班长、副书记、生活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班委及团支部委员。系学生会人选也是一年一换,每任副部长级以上干部就有50多个,平均每个班10个左右。此外,还有一些同学可能会在校学生会任职。考虑到重复任职的可能性,这样一个班就会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出任班干部。
另一名工商管理专业的男生小余说,他的寝室有8位同学,其中7个曾担任过学院或班上的干部,剩下的一位也担任过校某社团的领导。余认为,学生干部多如牛毛的现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各类学生组织越来越多,有的系不仅有团委、学生会,还有社团组织,下面又设一套班子,个别部门甚至官比兵多;另一方面,大学生为了求职的需要,参加学生工作的热情比以往更高了。
一个经济学系的学生小周则说,毕业生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避免在首轮资料挑选中被淘汰,自然会极力包装自己,因此也不排除有造假的可能性。
用人单位对“学生官”不满
“学生官”在求职过程中出现泛滥,引起了不少用人单位的不满,以至于在去年就曾出现湖北黄石一家公司在发布招聘广告时宣称校、院、系学生会干部及班长不受欢迎,明确拒绝招收学生干部。这种举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记者了解到,由于一般人认为学生干部比普通同学有组织经验和领导能力,所以过去很多用人单位在接受大学生时,往往将此列为优先录取的标准之一。一家公司的负责人陈先生说,他们公司以前在招聘时也会和很多企业一样注明学生干部优先,但是发现招来的学生干部工作较为浮躁,没有一般学生踏实,喜欢做表面文章。而且,和一般学生比起来,学生干部更易跳槽。几年来,他们公司招聘了十多名大学生,学生干部都跳槽走了,一般大学生很多却成了公司的骨干。而与他持相同观点的企业人士不在少数。很多企业在招来学生干部后,委以重任,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陈先生坦言说,现在的大学生干部在校期间往往热衷于各种与学习无关的事务,在专业学习上一般都是得过且过,没有下很大的功夫,因此专业并不过硬。对于普遍认为的大学生干部做管理、营销等工作更适应的说法,他并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浮躁”,“易跳槽”,而对学生干部的活动能力、交际能力,则认为“表面现象”。而且,他说,现在的学生干部过早地学会了人情世故,学会了“为人处世”,这使得他们在进入社会后并不像一般学生那样单纯。
在这次开展的调查中也显示,不少企业对此有类似的感受,认为部分“学生官”中不少人存在很多问题或弱点,其中最不满意学生干部的就是主观意识太强。调查中显示,用人单位觉得曾经做过学生干部的员工在平时工作中会表现出主观意识太强、喜欢阿谀逢迎等缺点。特别是主观意识太强这一点,占到了40.8%,是最让单位头疼的一点。所以,有62.1%的单位希望大学生干部工作能更踏实些。
某公关公司项目主管姜女士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去年招来了一个著名高校毕业的学生干部,能力确实很强,但太自以为是了,总是觉得自己提出的方案很完美,无可挑剔,当我们提出改进意见的时候,他态度很勉强。我个人认为这些过去做学生干部的,还没有完成角色转换,自信是很好,但也要拿捏好尺寸的。”
其他有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则认为自己员工中以前做过干部的,往往太过注重个人利益,尤其喜欢在工作圈内搞小团体,爱耍手段,带来了一些不良风气,这些都是老总们不能容忍的。
实际能力将决定一切
调查显示,现在的企业对学生官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持一种谨慎态度来看待学生头上的“官衔”,他们认为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因人而异,不能因为是“学生官”而一概而论。
一家知名日化用品公司招聘经理就表示:“对于企业来说最关注的是一个员工的工作能力,这是一个结果,至于这个能力怎么来的并不重要。也就是说工作能力不是只有通过当干部这样一个途径可以培养起来,普通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其它方式锻炼自己,比如兼职、暑期打工、参加社会活动等,一样可以得到很好提升。”他表示,招聘时学生本身所体现的素质以及在试用期所做的就可以决定一切,其它的光环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
一位教育界人士对这种观念和态度的转变表示十分赞赏并认为,过去一些用人单位招聘学生干部,主要是认为担任过干部的学生能力较强,其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长期以此作为招聘条件的话,可能会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对于一个普通大学生来说,除了学习成绩优秀,似乎只有当上学生干部,才能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具竞争力。这就如同高考一样,考生的一切努力都围绕着考分进行,一旦“学生干部”成为类似于“分数”一样的量化指标,那么这种误导是可怕的,其直接后果可能就是造就一批不择手段实现自我目标的学生官僚。
上海可锐管理咨询公司首席职业顾问卞秉彬也认为,这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单位招聘时不再看重学生干部,这是一种人才评价观念的成熟和进步。过去很多企业都没有完善的评价管理体系,但是现在这种水平明显在提高,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客观标准和测评工具来选拔人才,看这个人是否具备职业成功的几大要素,如团队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而不用只看对方在履历上说过去曾做过什么。他认为,现在审时度势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明智的。
这样的情况是否会对学生干部的求职造成影响呢?专家认为,学生干部自己,在目前的就业情况下,更要处理好自信与自负的关系,在求职或者职业发展生涯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衡量和展现自己的能力,并且要善于化整为零。在走出校门后,毕业生要从新的起跑点看待自己,并从头开始塑造自己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