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应对高级蓝领断层现象?
近来,多家媒体报道,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非常紧缺。深圳、上海等地的硕士“身价”已不敌高级钳工。许多企业反映,每年到外地招聘高级技工,如同去“抢”一样,但还是挖不到,“招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太难了!”
据悉,青岛某塑料制品公司急需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模具技工,曾在招聘会上开出年薪16万元的天价,但仍未觅得理想人才。
我国劳动力资源虽丰富,但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并不高。在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工仅占3.5%,技术工人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近4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目前高级技工人才的培养速度不仅没有加快,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如苏州市目前年均培养高级工2000人左右,年均考评出技师不足50人,高级技师培养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与年均需要培养高级工5280人、技师970人、高级技师80余人的目标相差甚远。更为严重的是,高级技师不仅数量少,而且年龄老化,技师、高级技师平均年龄均在52岁以上。
中国已经入世,随着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我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技能型高级人才将是人才需求中的重点之一。面对高级技工人才已然出现的断层现象,面对劳动力市场已发出的警告,除了培训教育市场的迅速跟进外,作为需求高级技能人才最直接的对象———企业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用人单位应改变原有的用人机制。在一个以学历、文凭决定人的身份地位的社会,无论你把技术工作说得多重要,把职业教育培训提得怎么高,也是白说。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所开列的学历条件节节提升,从专科、本科直至硕士,而高校的扩招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股“唯学历风”。如此“大环境”下,学生及其家长即使已认识到职业技能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但在适龄期教育选择上依旧是学历优先“没商量”。因此,企业为自身利益考虑,应在用人机制上向技术人才倾斜。要改变原先那种对人才只看学历的观念。选用人才时,首先要看他在单位能干什么,能为单位创造什么价值。
1998年4月至1999年4月,美国《华邮报》刊登了3655条人才招聘广告,其中79%只字未提对毕业学校、学历的要求,仅要求提供专业资格证书。从最后的招聘结果看,只有6%的岗位对人才要求有本科学历,2%要求有研究生学历。假如我国的企业在选聘人才时也能做到“按需设置标准”,那将对整个社会的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应注重对员工的培训。面对难觅高级技能人才的现状,企业一味以高薪吸引所需的高级技工,虽有可能解决一时之需,但决非长远之策。
解决高级工紧缺的根本之举,在于培养一大批岗位技能强的技术人才。这其中当然需要技校、职校输送青年技工,但高级技工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职校毕业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好,但毕竟缺乏工作经验,这就需要企业为其提供机会。
现在很多企业的技工都在流水线上工作,其技能要求单一,技、职校毕业生感觉学不到东西,纷纷跳槽。对此,企业应有计划地对技工进行轮岗和定期培训。定期培训,不仅仅是对青年技工而言,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技工同样很重要,只是针对不同的对象,针对性应有所不同而已。对于工作经历较长的技工,应注重对其培训新的理论。事实上,现在社会培训机构发展较快,企业完全可与这些培训机构联系,让员工定期充电。
有些企业担心技工培训后,翅膀硬了会跳槽。但一项调查显示,求职者在选择用人单位时,在同等条件下,一般均选择有培训机会的企业。员工已把培训看成是单位提供的福利之一。
另外,企业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虽然由于高级工紧缺,深圳、上海等地的高级钳工月薪已高于硕士生月薪,但这毕竟属于个别现象。虽然劳动保障部门有关文件规定,高级工的工资待遇可相当于本科生的工资待遇,技师的工资待遇可以比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工资待遇可以比照高级工程师,但在大多数企业里,由于存在着“蓝领”和“白领”的等级观念,技工与管理人员的薪酬相差很大,这就决定性地影响着“蓝领”们,特别是那些以后可能成为高级“蓝领”的技工的积极性。为了谋求高薪,他们势必急于改变自己的工人身份。
因此,一个长远发展的企业应具备这样的意识并付诸于实践:一个技术工人,即使没有大学文凭,如果他在自己所干的岗位上很出色,能为企业创造较多效益,又是企业所需要的,就给他发高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