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职场 ABOUT LEBOWIN
News

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景观

计算机世界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长期的热门话题,今年则因“僧多粥少”现象突出的严峻形势而更加醒目。

    全国今年有212万大学应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比去年净增67万。而社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量却与去年大致持平,这就使得今年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就业竞争更趋激烈。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应届毕业生将“就业压力大”列为自己的首要烦恼问题。

    春阳送暖,南风含情。随着三月阳春的到来,大学毕业生们眼下已进入了一个求职签约高峰期,众多学子仍然奋战在“水深火热”的求职场上,以便于及时地把自己“推销”出去,“今天你‘卖’了吗?”成了众多毕业生之间互致问候的日常用语。春暖花开、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能给对未来充满希冀也略有迷茫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一些惊喜吗?相信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最终抉择。而在蔚为壮观的求职大军中,大学毕业生也出现了一些新景观。

新景观一: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推荐指数:★★★★☆

    在西安某校近期举办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笔者见到了品学兼优且在市级媒体上发表过多篇“重量级”文章的蔺某,他原打算跻身新闻媒体当一名“无冕之王”,可去接触的几家报社要价较高,思维灵活的他迅速改变预想,很快转身与一个“一般”单位顺利地签了约。很多同学对此表示不解,而他的态度是:先谋求生计站稳脚跟,再徐图以后的个人意愿发展。现在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联系得虽然不是很紧密,但也可在从业中迅速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待对行业有了更多更深的感知后,还可以找机会重新选择。

   分析:“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理念近年来为各高校所积极倡导,这一理念将择业过程分解为“逐步到位”,更为注重大学毕业生从业后的主观能动性和适应能力。从大量的实践来看,这远比以往的“一步到位”更符合现今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紧张、“买方市场”日益扩张的客观现实,有的毕业生将其诙谐地简称为“从业三步曲”。该理念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较宽的适用范围,但对崇尚“时间就是生命,青春就这几年”的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或许是难以得到认同的。

新景观二:恋校族

推荐指数:★★★★

    近年来,随着部分省、直辖市为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而将就业期限由1年延长为3年后,高校中就出现了“恋校族”。各类求职场上鲜见这群人的身影,他们往往毕了业却不离校,要么想方设法在母校继续“扎营”,要么就在高校附近租屋房居住,图的就是高等学府中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恋校族”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意志笃定的考研者,视考研深造为一门“职业”去竭力打拼。一方面过着简朴的物质生活,其经济来源由长辈提供或通过带家教等方式谋取;另一方面终日匆匆奔走于图书馆、自习室和宿舍这“三点一线”埋首苦读。在学习场所里经常如打坐般浑然忘我、嘴里念念有声甚至秉烛“啃”书不止的,那多半就是“恋校族”了。而剩余的一部分,要么对自己的预想一时难以确定或者尚不清晰,要么是对走上社会尚存畏惧打算欲先看看情形再定等等,不一而论。

    分析:全国高校普遍扩招后,研究生也在逐年持续稳步扩招,这一大好形势很大地刺激了“恋校族”的向上冲劲。考研成绩日前业已公布,各所高校今年的研究生的考录比多半围绕在1:2.7左右。但欲考研,往往必先苦心志、劳筋骨,在学友们大多往市场经济大潮飞奔并很快“斩获”丰厚报酬的“诱惑”下达到“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确实更多的定力和毅力,个中艰辛酸楚,恐怕唯有考研者自己深知。

新景观三:SOHO生活“我喜欢,我选择”

推荐指数:★★★☆

    “我喜欢,我选择”取自某一知名广告语,却是如今SOHO族心态的生动写照。SOHO,为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缩写,特指那些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SOHO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青睐。

    相对而言,应届毕业生大多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生的,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小,一般不为柴米油盐发愁,虽不太具有“不就业就失业”的忧患意识,但比较崇尚“特立独行”,从而倾向于选择SOHO生活。

    分析:SOHO的生活方式浪漫度高,通常模糊了时间观,强化了个人的主观意识,也不易受各种条条框框的严格束缚,从而广受崇尚个性张扬者追捧。在这群人里,大多是围绕着给媒体写稿向撰稿人方向发展,或为一些企业和广告公司搞策划或设计。但SOHO人的经济收入曲线一般较为紊乱且鲜有规律可循,出现“饱一阵饿一阵”的失衡情形也绝非意外,要求心理素质过硬,主要适用于资讯、软件开发、图像或服装设计等。忽视了多种规律制约的SOHO生活,要真正地达到“个性飞扬”,通常建立在较强的“揽活”能力基础上。

新景观四:不就业为创业

推荐指数:★★★

    报载,针对今年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广州部分大学毕业生提出“既然就业难,就自己去创业”的响亮口号。在大学毕业生中,擅长于资讯翻译、网站建设(如编程、网页设计、动效制作)者不在少数,更注重主动意识与个性发展需求而两、三个邀约在一起(甚至独自)组成小公司直接进行创业者不乏其人。此景观其实在几年前就已出现,而现今渐成气候和热点。社会对此击掌叫好者有之,善意提醒者有之,冷眼相看者亦有之,可谓褒贬不一。近年来也颇受媒体关注,其大量例子可详见有关报道,笔者不再赘述。

    分析:勇气虽可嘉,但创业更艰难,其过多的牵涉面和硕大压力,或许是难以让几名大学毕业生尚显稚嫩的双肩就能承担的。对于在大学期间偏重于理论而淡化了实践积累,而今初涉商业经济大潮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更是现实障碍多多。不具有普遍性,更多地集中于IT、艺术、设计、广告等专业,适合于这类学子“尝鲜”。

    ……总之,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新景观,资深人士分析说,现在绝大多数单位招聘都是聘任合同制,多为两或三年后再续聘或离开,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选择“双向”意味更浓,回旋余地也较大。此外,人们对频频发生的辞职、跳槽等现象,在司空见惯的同时也显得更为宽容。大学毕业生中以往的“一步到位”就业观正在逐步淡化,首次找到工作的重要性亦已大打折扣。而大城市户口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有所减弱,只要有工作或住房,多数城市都可落户,也可参加社会保险。因此,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不再过多看重于毕业后首次从业就能定下终身,而更多地转向了对提高自身素质和长远发展的考虑,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