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该让所有的人就位
EMBA世界经理文摘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
——访统振公司总经理陈敦仁
五年内业绩成长六倍,横跨制造和服务,分别在行动电话预付卡,和电池组装产业上,都扮演台湾市场领导厂商的角色。统振如何从不断累积的挫败中,创造这个迅速跃升的成绩?
不过是十年前,统振的面貌和现在非常不同。
当时,它只是东芝电池在台湾的代理商,今天,它已经在两个产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力量:一方面,它是台湾最大的行动电话预付卡企业,掌握传统零售、3C等各种通路;另一方面,它是台湾前三大手机电池制造商,今年更将跨入笔记型电脑电池市场。
五年内业绩成长六倍,去年营业额达三十二亿,业态跨服务与制造。统振在去年上柜,今年前两季,每股税前盈余2.93元,成为引人瞩目的股市明星之看统振的成长轨迹,会发现它总能够从眼前看来并不吸引人的路径,走出越来越宽的空间。“我无时无刻都在想,没有机会找机会,小机会怎么变大机会。”统振总经理陈敦仁说。
一九四八年生,统振总经理陈敦仁以贸易起家。顺着销售电池,他往两端极致耕耘:一方面,他往下拓展通路,因而销售各种通信、储值卡产品,现在更代理销售线上游戏;另一方面,他向上游跨足制造,做电池组装,除了在国内OEM市场,也进军国际。
然而,这些迅速飙高的成绩,却都不是第一次做就成功,而是在碰到困难之后,迅速修正,最后才开创出另一个机会。
同样是中小企业起家,统振如何不断转型,在不同领域开花结果?同样看到电信市场前景,统振如何在众多竞争者中,占有一席之地?
陈敦仁最近接受专访,谈他学到的管理功课。
问:你如何同时经营制造业和服务业?
答:我们要上柜的时候,他们也问这个问题。我们的电信和电能几乎是可以拆开来各自独立的事业。
其实,这是无心插柳。当时我们在卖电池,心想便利商店那么多,想要做个革命。因为当时电池都是在通讯行卖,我们想试试看新的做法。当时手机机型不多,主要就三个品牌。我们想,把手机电池放在超商收银机附近,应该可以很方便购买。
当时手机电池市场价格很高,我们是第一个把价格降下来的。没有想到推出后失败(因为后来机型太多),但是却引起了媒体的兴趣,认为这是通路的创新,也引起电信业者的注意,来找我们合作。
所以我们才有这个机会转向预付卡。当时,大家都在冲门号,预付卡这块没人管,我们挑这块最难的来做,也做出来了。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通路,像银行、机场、外劳。最后我们越做越专,也就越多人找我们。当我们东西越齐,进行任何谈判,也就越有优势。
问:关于外劳的通路,你们是如何做的?
答:台湾外劳通路可以说我们做得最好,是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过去家里有外劳的人,都很怕他们打国际电话,把电话锁起来,很不方便。外劳在台湾没有户籍,没有办法申请行动电话门号,所以用预付卡,他们变成预付卡很大的市场。但是你如何透过不同通路,接触到各个外劳?
我们看到市场需求,机会在那里,重点就变成我们要如何进入这个市场。我们接触外劳中介公司、各个工厂的福利委员会、工业区附近的泰国店、菲律宾店,我们还找驻台北的各国文化中心合办活动。泰国泼水节我都有去,因为我要多听多看多学习,这就是我的工作。
甚至我们透过台湾的外国文化中心,请他们回馈到他们国家。当他们要对出国的外劳提供训练时,我们希望从一开始就和他们建立关系。结果反应很好,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提这种案子。
问:和你同时做电池组装的企业,很多人转型吗?
答:当时电信民营化,百家争鸣,连加工厂都在做电池,我们应该算是中型的。七、八年前,大家一起抢这块市场,现在倒的倒,收的收。我们是从消费市场(指在一般通路卖电池)。转到OEM市场(指生产电池给手机厂商)。如果我们当时一直去追消费市场,你什么时候换手机,换电池,我想我们在这个产业早就被淘汰了。
台湾现在做手机的厂商都是从笔记型电脑转过来,我们做了0EM以后,跟着他们跑,很多技术、规格,都要符合他们需求,也跟着提高我们的能力。
电池这个东西,我们不必自创品牌。它的好处是,它跟着应用产品走,只要你是可携式的产品,都要用到电池,我们都可以供应。今年我们已经开始做笔记型电脑的电池,技术层次更高。但这不是结束,它只是开始,会让我们进入更高阶的电池,像高容量的数位相机、大型可携式显示器等。未来什么应用产品会卖得好,你不知道,但你的嗅觉(smell)要很快,这些是我们在准备的。
问:为什么能够迅速转型?这种弹性如何来?
答:我的看法是和公司文化很有关系。我们很多事情集思广益,我们愿意花钱让员工尝试,你要对员工展现支持。像我们的电能事业部每天早上七点半开会(我们叫做“战斗早会”),我每天都到,让干部觉得你支持他们。
问:每次碰到失败,怎么把它转成机会?
答:早期做贸易的时候,我是在中东赚了钱,所以胃口大,跑到美国。我不懂美国市场,一年就铩羽而归。当时的时钟做得很漂亮,会附加电池。我们中南美洲客户会为了很漂亮的电池买时钟。我去查资料,发现时钟都是进口,我就想,应该做这个生意。我无时无刻都在想,没有机会找机会,小机会怎么变大机会,一直在想怎么创新突破。
后来,我从贩卖电池,转去做电池组装工厂,由于没有做过工厂的经验,零组件也买得贵,没有竞争力。
预付卡也经历了便利商店通路的失败。当时卖大哥大电池,我们也是开了很多会,深思谋虑,决定要做这个便利商店通路的案子。大家觉得可能会赚几千万,结果却赔了几千万。做下去才知道事与愿违。但是我们不断在过程中调整,才找出来一条新的路。
过程中当然一定有失败,没有失败,就不会去想转型的机会。但失败了你想把它扭转成功,就要调整。不一定是这条路直直走,就到罗马。从别条路也可以到罗马,所以我们找到别的机会。
你说每个机会都会成功吗?那是骗人的,可能代表更大的危机。我们比较幸运吧!
问:你会设定赔多少钱,来避免损失吗?
答:常常会有人来找我谈一些投资案,我会马上告诉他,这个我现在没有办法做。自己公司内部提出来的投资案之外,如果是外面的人来找我投资,我马上就说没办法。可能我现在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我现在有五个坑,只有三个萝l、,一两年后等我做得更好,也许会做。
我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一切以公司发展为依归,一定在我们自己了解的领域里面发展。
问:一般公司碰到机会,最大问题就是人才不够。有些人觉得应该先找人才,有些人看到机会,先做再说,你们怎么想?
答:《从A到A+》这本书讲,要找对的人上车,没有错。基本上,我们公司即使上柜了,而且绩效不错,要找到对的人上车,还是要花很多时间,但人才一直在储备中。
到底是人要先进来,还是要先找到机会?这两个在我脑海里,都是同时在进行。我们一直在嗅外面的机会,只要是能让公司更好的,都会讨论。我希望给公司内部的人机会。
现在当我在思考欧洲时,我就会想“人呢?”我已经在找了。到底是人先,还是事业机会先?我一直是并驾齐驱,一直在思考。
我希望公司的人做好准备,不要机会来了才说,为什么没有找我。我告诉同仁,我是个工匠,我在钉舞台给你们表演。
问:你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中,提到事业经营最难的,一是银行关系,二是人才,你的感触是什么?
答:台湾的银行这几年有很大改变。每个中小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都曾碰到血淋淋不堪回首的经验。每个转型都有危机,如果银行都是从报表看你,就会碰到这个问题。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一创业就像过河卒子,只能一直往前走,没有办法再回去。就像上柜就是一条不归路,外面看你的眼光也是认为你一定要做得更好。虽然我们已经挂牌,但是人才永远都在缺乏。
找人进来公司,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的问题。我在台湾、上海、美国都设有公司,不同地方的主管怎么解决问题,我点滴在心头。我在学习怎么国际化。
我现在在公司已经授权到,只注意公司的策略方向和人力资源培养。很多日常运作,不太去管了。
问:你通常会给哪一类的策略方向?
答:今年六月开始,东芝电视给我们做美国的代理。我们代理东芝电池已经十七、八年,我会做东芝电视,一是公司越来越大,国际化的力量让我们往前走;另外一个是和东芝过去十几年来的关系。我们找了三个总经理候选人从美国飞回来,和我们的经营团队谈;我沟通的重点是经营理念,不是业务。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新的创新让我们有很多机会。我鼓励我们的人去尝试,要随时准备好。
问:你们在通路方面如何经营?
答:我们的通路网非常多元化,有3C卖场、便利商店、书报摊等等,竞争者没有办法竞争。每个便利商店据说要卖五千多个商品,它的采购人员压力很大。所以我们要有能力去分担这样的压力,要把我们的提案做得好。
也就是说,我们要先采购人员之忧而忧,以前你进去7-11,买买矿泉水、报纸,一百元有找。我们有提案的能力,帮它把东西卖得好,金额卖得更高,例如透过联合促销等等。
问:制造和服务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你如何同时管理两种文化?
答:去年下半年,我们公司分成两个事业部,交给两位总经理负责。
我们是有通路的背景,去做工厂,但血液里还是留着通路的成分在。你如果问我工厂做得好不好,我们还是很拼,但因为台湾手机产业起来,整个环境让我们表现很好。
OEM这边,去年下半年开始,我找来一位工厂出身,从采购到制造都摸过的专业人才。当这个盘是很大局面,我自认没有办法兼顾,我就委托他。他们每天的战斗早会我一定到,坐在他旁边,给他支援,让大家知道,老板是跟他们在一起的。
我们是二十几年的公司,其实我们一路走来很辛苦。我们是传统产业转型幸运成功的,很辛苦,我一直战战兢兢,一直自问是不是适合坐在这个位置上。也是因为这样想,所以一直想,要加油,不然会被淘汰。
问:最大的挑战是哪方面?
答:每次转型心里都非常澎湃,不断思考、调整,你要比别人早预测会碰到什么风险,那种煎熬很大。但是你也不能告诉干部,你碰到什么问题。
有时候我会反向操作,把自己当成很笨,去问同事。我心里可能有些答案,还是要听一听。这种做法是授权的一种吧,让干部觉得可以教老板。我每次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前后,前面的思考,后面的压力。我告诉自己,我要不断的转型。
问:你谈到嗅觉好几次,如何培养你的嗅觉?
答:多听多看多学习。我从大学到现在还在剪报。每个星期六、日,我大概会有半天在公司剪报。剪报是我一个星期里面最充实的时间,因为我一边剪报,一边在思考、检讨、准备。我自己剪,因为那是我的嗜好,我很享受去做这件事情,从大学做j到现在。因为那时公司没有人,只有我。剪完后,教育训练部主管会去处理,公布。
另外,我喜欢上课,去听演讲,去听课。我常常买书。我会告诉同事,你来看看,因为这个部分我看不太懂,然后我们就会讨论。
问:你在公司很低姿态?
答:我很低姿态。我看的角度和你不同,所以我们来讨论。员工会认为很受重视,能激发员工。我们员工的教育训练方面,我很坚持。
问:你创业这么多年来,觉得有没有学到一些管理功课?
答:我觉得管理就是要让所有的人就位。管理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要管事理人。人,你通通不理他,不行;但管人更难,所以要管事理人。
我很战战兢兢。不只一次,我对干部感谢。大概从今年开始,我们的员工周会上,我就不讲话了,给干部更多机会表现。
我用行动支援干部。每个星期,我有两次和所有干部讲话的机会,因为我很珍惜这个时间,我会很努力准备。我充分把握,也希望他们充分了解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