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职场 ABOUT LEBOWIN
News

跨国并购 中国究竟在寻找什么?(1)

天极网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
  “联想并购案”在5·1过后顺利落幕。17.5亿美元的并购牵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犹如一部“闷骚型”的韩国电视剧,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夏初5个月的时间里,以“倒叙”手法夹杂着大量的新闻“回放”,还在不时地“勾引”中国新闻受众的目光。中国人对“并购”并不陌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国际信托总公司就在海外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据说有些案例的“运作”还非常成功。但这次不同,由于并购的“标的”额度如此巨大,中外记者大量的跟踪报道把整个案例 “剖析得异常透彻”,这无疑是一次国际化“实战”演练......

  巨额收购虽然已经结束,一出大戏的结尾远远没有到来。在未来3至5年的时间里,联想一直会成为中国IT新闻中的热点,它的各种消息还在“验证着”人们的种种猜测......

  联想并购结束了,但是,我们在这次并购中在寻找到了什么?

  “美国检查团”目光很严厉

  4月30号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美国贸易代表向中方工作人员表示,美方目前正在和美国的产业界采取措施,将利用世贸组织程序将中国放入了贸易观察名单,可能通过世贸组织帮助打击中国的盗版问题。

  打击盗版本来是中国的内政,但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WTO相关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中国也就变成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款。中国政府打击盗版问题,顺理成章也就成为义不容辞的义务。

  今年4月末,“美国检查团”依据WTO条约条款,向中国政府主张权利自然也就拥有法律上的权利。

  回顾2002年的“知识产权”大辩论,中国政府“超国际”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让中国IT界人士很生气,集体炮轰西方的“知识产权”霸权。最后,导致了一场IT青年发起的 “公车上书”,由31位人大政协代表提案,要求修改“超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这场针对“垄断价格”的“知识产权大辩论”,并没有真正解决跨国公司在华的垄断价格问题;辩论中强烈民族主义情绪,在客观上破坏了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观念上也混淆了人们对待知识产权的是非界限。

  笔者在网上对某些“IT青年”进行调查的时候,一位业内的程序员告诉笔者,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外行+法盲”的冲动,情绪化的言论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只能有破坏性的影响。

  “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属于异域法律在中国的移植。中国加入的国际条约,除了“保留条款”之外,一旦签订经人大常委会批准,就具有国内的法律效力,而且还具有优先国内立法的效力。价格垄断是物价法或者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范围,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反垄断”和“知识产权保护”两个法律范畴。在这场论争中,IT精英们在把脏水泼出去的同时,也把盆子里的“婴儿”一同倒了出去。

  一位业内的知情人告诉笔者,微软的垄断高价在中国并不是铁板一块。微软在各省政府采购中每次的“标底”价格也各不相同,这也证实了IT青年们的“均衡论”和“利益论”只是交易的制衡,和知识产权保护根本就是两回事儿。

  也是今年的4月30号,就在美国贸易代表把中国列为“观察对象”的同时,美国又一次把中国的纺织品列为“反倾销”的对象。美方再次启用“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欧盟各国也在联合调查中国纺织品的行动,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5·1长假”中国老百姓可以休息,但是,作为中国贸易部长薄熙来,却没有那么轻松。

  5月1日,薄熙来飞抵巴黎,进行不间断的“穿梭外交”,接下来中国海关和税务部门也要寻求对策......也许,这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贸易危机”,“贸易危机”的背后是中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