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维持高就业率的“秘笈”
2004年,南京大学有毕业生5654人,其中研究生2584人,本科生3013人。截至6月底,就业率研究生为91.45%,本科生为91.2%。其中70%以上的毕业生流向党政机关、金融保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三资企业等重点单位。在地区流向上,本科生72%、研究生68%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浙江、广东。
近年来,南京大学毕业生一次到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在就业创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教育部仅有的两次就业工作的评优工作中,南京大学双双捧回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奖牌。南京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特色何在呢?
就业指导立体化、国际化
所谓立体化,就是就业指导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必须全面,必须涉及学生今后求职、成才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南京大学就业指导工作之所以强调立体化特征,主要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客观、全面了解求职成才所必须掌握的政策、知识和技能。从1994年开始,南京大学就为毕业生推出就业指导系列讲座,每年都要邀请政府官员、著名企业家和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专家等,来校为大学生宣讲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大学生求职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技巧。这一活动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
就业指导也要国际化,这与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人才与国际著名企业对人才的零距离接触的态势密不可分。南京大学是国内外很有知名度的重点大学,但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在国际一流企业工作的却不多。为了用世界一流企业的先进文化、用人理念和选才标准来影响大学生,进一步完善他们的智能结构,拓展其择业视野,给毕业生提供与世界一流企业短线接触沟通的机会,南京大学于2002年9月开始举办了“百年南大,握手世界500强”系列活动。
这一富有创意的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参加单位的普遍好评,取得了双赢的效果。整个活动持续两个多月,共有16家国际一流公司参加,其中包括:欧莱雅、宝洁、思科系统、联合利华、友邦保险、摩托罗拉、毕马威、IBM、巴斯夫、英特尔、家乐福、微软、通用电气等。在主题演讲中,每家公司都结合自己的特点,从职业生涯设计、用人标准、企业文化等学生最关心的话题与南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如: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杜家滨先生精彩阐述了“网络经济中人才的机遇与挑战”、欧莱雅公司的“2002工业策划大赛”给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机会,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招聘经理王瑾小姐的“做好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演讲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宝贵信息。
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企业的招聘习惯、用人标准,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同时也使这些公司认识了南大学生的优势与实力。活动以后,即有9家企业接收了南京大学24名毕业生,其中欧莱雅、联合利华、GE(通用电气)、高露洁等都是第一次接收南大毕业生,从而填补了几十年南京大学无毕业生在这些企业就业的空白。本次活动也促进了南京大学与国际一流公司的校企合作,如:思科系统与南大软件学院洽谈教学、投资方面的意向性合作;高露洁公司与中美文化中心讨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微软公司与南大苏富特软件公司确定了培训合作计划。
创新就业市场模式
如何才能实现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与重点单位的深度沟通,提高供需交谈的成功率?经过充分酝酿,南京大学决定与重点院校联办毕业生就业市场。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河海大学成为首批联办伙伴。由于这一市场提供的生源质量好,专业面宽,参会单位层次也高,因而受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目前这一活动已经连办9届,阵容已经发展到10所院校,每次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不下400余家。
除了每年举办这一大型活动外,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还举办各类中小型专场招聘会100余场。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主要利用周末或者晚上时间举办。为了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深度沟通的规模效应,2003年,南京大学积极探索打造以学科群为主体,以行业为龙头的中等规模的就业市场,这些招聘活动每次邀请来的单位在30到100家之间,集中了大型招聘和小型专场招聘活动的优点,因而受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士后流动站”促进创业
2003年6月,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了“学士后流动站”,吸引有创业热情和创业项目的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入站实习和创业,并设立“学士后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为创业者提供融资和申报项目等服务。近期就业中心还委派学生主动出击,在沪宁一线寻找与企业的合作研发项目。
“学士后流动站”的建立,不仅能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技能,而且还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高校有较好的科技优势,在高校设立“学士后流动站”,可以利用校内的科研力量,对大学生和毕业生的创新项目进行科学评估,从而避免或减少大学生的盲目创业。南京大学设立的“学士后流动站”,对大学生和毕业生的创新项目全部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评估。而且流动站原则上只对在校大学生和暂时未能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开放,这可以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设立“学士后流动站”,还能提高毕业生包括尚在就读的在校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士后流动站”设立以来,已经策划并组织了包括讲座、论坛、沙龙等多项活动,已有数百位名学生来咨询,数十个创业团队申请入站创业,近百位学生入站登记要求参与社会实践、实习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习的机会。在实习、创业中,他们不断积累经验,有利于以后拓展自己的事业。
“阳光工作室”就业互助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实为广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成立了学生“阳光工作室”。该“工作室”扎根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其成员都是在校学生。他们带着创业的理想、服务同学的热情,在学校就业中心指导下,重点开展四项工作:1.通过走访、座谈、网络等形式收集学生中的意见和建议,以作为中心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的主要依据;2.协助就业中心搜集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调研就业市场行情,收集兄弟院校就业指导的先进经验;3.协助中心策划系列就业指导讲座,为学生创业求职提供指南;4.加强与校友联络,注重保持与所有招聘单位的联系,以期挖掘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过精心策划和筹备,该工作室于2003年3月推出了就业“金”典系列活动,为浦口学生奉献了首场大型活动——“我们走过的路”应聘经验交流活动。曾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参加世界大学生峰会的会计系宋丽芳,介绍了自己成功应聘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数学系的张翰华则重点谈了人生成功的七点要素;行政管理系的高燕谈了自己在应聘各大知名外企时的成败得失,充分展现了新一代南大人在英语、交际、演讲等诸多方面的优势;被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相中的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潘忻谈了他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很多心得。四位毕业生的介绍给在校大学生很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