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职场 ABOUT LEBOWIN
News

企业应如何面对危机(4)

公关PR杂志(第49期)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
黄:我想提出另一个思考方向。研究发现,台湾政治人物的危机事件最多。若以媒体的报导量作为指针的话,不难发现几乎都是政治类、绯闻类的报导面最大,而企业类的危机在媒体报导的生命周期大概只有两三天,版面也不是太大,这是否意味着台湾民众的消费意识、安全意识太低? 

响应到刚才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常会觉得「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是「民众是健忘的」、「这些危机都会过去的」、「时间会解决一切」、「促销就可以啦!」这些心态加起来就会觉得:我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心力去作所谓的危机预防? 

有关危机手册,有位学者提出危机管理四变量的概念是值得参考的: 

第一是危机类型,不同的类型会有不同的影响和不同的因应方式。第二是危机阶段,这个前面说过了,第三是危机中涉及的利益关系人,第四是组织系统,在大型的企业中通常会有两个系统,一个危机预防系统,另一个是危机处理系统,对中小企业来说,至少要有这样的一个机制或因应小组。 

这个小组不见得要放在体制里,可是这样的一个机制,遇到危机发生时,便可以立即因应、开会,在危机发生时的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 

至于不同的危机种类,企业不见得要将前面提到的七大类危机全列于危机手册,但可把该产业中,自己发生过的、同业发生过的或从报章杂志上所看到的,针对几个危机发生机率高及影响范围大的两、三类危机,建立危机手册或进行危机仿真,如此能逐渐建立建全的危机预防机制,透过这样的系统建立,对于危机管理四变量也会有一些经验的累积和意识的养成。 

梁吴:对于一个危机处理的事件,什么样的处理过程才算是成功?是看处理结果?媒体报导?抑或是后遗症?在本基金会的杰出公关奖中「危机处理」此项,你认为要从哪方面判断是可以得奖的案例? 

赵:我第一个出现的念头就是「顾客满意」,也就是利害关系人的满意,如果大家都很愉快,那么纵使过程并不聪明那也不要紧,当然这是一个结果论者,但大部份的情况还是在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制度下,才会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简单的说,在一些危机发生时,大家没有办法放开,多数是企业没有考虑到顾客的价值为何,其实有些顾客所要争的并不是赔偿,而是要一句道歉。 

但对企业来说常会联想到:如果道歉是不是就意味要实行赔偿,企业会将所有问题全都附加在一起。回到顾客的价值来说,我认为顾客的价值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利害关系人所需求的部份,在现在的社会里,有许多部份都是无形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部份。 

黄:在研究中通常会以几个指针去看危机处理和其它变项间的关联性,例如公司的股价、市场占有率、营业额及危机前后媒体的报导量。在台湾还有一个资料可以作为观察,就是民调中心针对该事件所做的民意调查。研究者可以观察不同的危机处理策略是否产生不同的效益。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企业危机处理后对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或许可称之为「社会成本」来观察,国外甚至有些危机理个案成为典范个案,因为企业的做法具社会教育的功能。 

张:一个企业在处理危机的负面影响上,还包括了员工如何看待主管的处理方式,如果一个员工不相信老板的话,他会跟你同甘共苦吗?会不会有一天反而因为一个不满意的员工而造成企业的危机? 

因此我觉得企业今天之所以会有侥幸心理,是社会所造成的,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无形中在恶化,而我们也以此在教育着下一代。当企业做出这样的示范时,必须要想到你所有的员工是怎么看你,我们太忽视社会成本及其深远的影响,这是身为企业所要深思的地方。 

赵: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及媒体的最终防线,这一步应该是不能踰越的,我们相信社会的力量总会有反扑的一天,虽然不知道是何时,但当那股力量反扑回来时,我相信会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