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显现
一般人认为,过渡期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业将是“赢家”。业内专家认为,作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取消配额对中国是一个机遇,但绝对不意味着能够顺利占领国际市场,因为国内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在自主品牌开发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国内企业要想真正成为“赢家”,必须解决上述问题,而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人,其中知识产权人才是一支重要力量。
虽然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上,纺织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才初露端倪,但是,随着产业能级的不断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该类人才的市场需求正蓄势待发,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得以体现。
纺织业后配额时代的“杀手锏”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纺织品第四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同时也是纺织品、服装等产品的世界最大制造中心。但我国已经认定的390多个“驰名商标”中,多数在国外不同程度地被人抢注。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年均递增20%以上,但来自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只占全国专利申请量的17%左右;而在国外来华的专利申请中,企业申请比例高达93%。
不久前,中国工经联主席团主席刘瑞旗公开表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试图依靠关税壁垒来抵御国外企业市场进入已不大可能,决定企业命运的将是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水平,企业围绕知识产权进行的竞争将是企业未来竞争的主要内容,知识产权是形成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中国纺织品行业迎战“后配额时代”的杀手锏。可是,目前中国的纺织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还存在严重缺陷,尤其是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人才,翻10倍也不够”
记者在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纺织知识产权办公室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
2001年初,上海一家公司称其已获得九孔枕芯、九孔被褥、九孔生物抗菌保暖材料的专利权,并称市场上出现了未经其授权的仿制产品,将保留对侵权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这则声明让九孔被的原创单位傻了眼。原来,九孔纤维系列寝具是上海某大学与上海民光被单厂共同承担的原国家经贸委“产学研”项目,早在1997年便研制成功。但发表律师声明的那家公司由于申请了专利权,令民光被单厂遭受极大冲击。
这场风波成为活生生的教材,让上海纺织系统认识到,企业要最大限度减少不正当竞争的发生,一定要把专利工作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于是在2001年,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纺织知识产权办公室,并在全集团范围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网络,同时开始注重培养纺织知识产权人才。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人才?纺织知识产权办公室的负责人王伟君告诉记者说,企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很高。首先,他必须具备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熟悉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第二,他必须掌握纺织业的前沿技术;第三,他必须熟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实务,有一定操作经验。三项相加,能符合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虽然上海大学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但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对实务操作不熟悉,必须从头学起,在实践中多加磨练。”王伟君说,再加上要同时兼具知识产权知识和纺织技术,市场上相关的成熟人才几成凤毛麟角。
“纺织控股集团第一批培训了65名相关人员,分布在集团总部和所属各分公司。”王伟君告诉记者。当记者问及这65个人是否能满足集团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需要时,王伟君连连摇头:“不够不够,就算再翻10倍达到650个,也依然不能满足需要。”
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其实,知识产权人才的紧缺,绝不是纺织行业的个别现象。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许章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任何行业来说,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都应是复合型的,既要有所在行业对口专业的教育背景,同时必须懂法律,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外语是必备条件。上海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之一,但上大的本科课程几乎全部集中在法学类,学生的其它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在处理专利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此外,同济、华政的知识产权学院,以及华东理工、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知识产权研究中心,都还在初创阶段,短期内无法为市场“解渴”。
据了解,目前我国受过正规、系统知识产权教育的不超过3000人,随着中国加入WTO各项规定的逐渐深化,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为改变知识产权人才技能单一的局面,上海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包括从国外引进20多名海归知识产权复合人才。但是,面对上海约4万人的缺口,海外引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据悉,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将牵头完成以下计划:选送年轻教师赴国外读硕士、博士;把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人才派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专利商标局见习一年;把年轻的知识产权法诉讼人才送往国外法院实习一年;鼓励、协助中介服务机构的专利代理人、专利文献检索人等人才去国外律师事务所实习。去年5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还与美国教育基金会签订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从2004年到2010年,双方合作培养50名高层次人才。
“学校培养只是一方面,”王伟君说,“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还是要在工作中成长。因此在短期内,纺织业知识产权人才的短缺状况难以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