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百氏减员增产的管理推手
当冯雷递交辞职报告、准备离开联合利华的时候,他的大老板手揣着一张纸,走进他的办公室。这张纸是公司的薪酬体系表。
老板拿起一只彩色的水笔,在每一个薪酬单项下划一条线,并在后面加上几个“+”。纸上被密密麻麻地画了近十条线和好多个“+”。接着,老板直勾勾地盯着他:“留下来的话,你的新待遇都在这张纸上。”
可惜,冯雷去意已决。
冯雷,现任乐百氏集团生产技术总部总经理。“坦白说,决定跳槽的时候,绝不是为了每个月工资卡上的那几位数字。”第一眼看到乐百氏的工厂,他就铁了心要去。“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工厂。有好设备、好工人。我觉得如果我能来的话,我可以帮它改变更多。”
2004年初的某一天,冯雷坐上了从上海(联合利华中国总部)飞往乐百氏基地广州的航班。一年半之后,乐百氏从1600人减少到1200人,其中临时工从600人减到400人。人少了,乐百氏某个工厂的生产量,却提高了140%,由5万吨提到12万吨。在联合利华担任要职时,冯雷在3年内也曾义无反顾地执行裁员,合肥厂的1200名员工逐步递减到570人,这些数字外界甚少了解。
通过观察来决定减员
谈起人事管理,冯雷崇拜一个人。那个人的头像被悬挂在丰田公司的总部,即丰田生产方式(TPS)之父大野耐一。大野耐一曾经有一种做法:在工厂中间画一个圆圈,他站在圆圈的正中一个小时,看看哪些工人没有事情做,就裁掉。
“我的方式是,选择工厂里一个有利于观察的位置,花20分钟左右的时间,观察每个人的行为。”观察后,冯雷会看到,哪些工人在做不必要的搬运动作,哪些人无所事事。
某一次,冯雷拜访一家生产企业,他惊讶地发现,工人们使用机床加工产品的时间,是全天工作时间的20%。其他时间则是在测量、搬东西,或者等前一个工序。“这样的利用率太低了,至少可以提高50%。”
而他最不喜欢听到某些公司老总的说法。“动辄就说公司有3000人、5000人,似乎人越多这个公司的实力越强。”他认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而是应该在减少每个人的工作小时数基础上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现在有些工厂人浮于事,在自己的岗位上什么都干不出来,我们就要减了。”
把损失换为人民币
乐百氏还将每一个有关损失的事件或者损耗,以量化形式让工人清清楚楚地看到。
具体做法是,将水、电和油的消耗,折算为所损失的人民币钱数,呈现给每个岗位的人员。
比如,某台设备发生了故障,那么将从发生故障到排除的时间计算出来;或者将第一次故障与第二次故障之间的时差计算出来。“假设这段时间设备是正常运转的,那么可以生产出的产品销售额就出来了。这就是这段损耗所带来的价值损失。”
再如,某员工负责监管一条瓶装水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上,每天有多少瓶水的日期没有打印、多少歪盖、多少瓶包装不合格,这些都进行量化,折算为钱数。把这类损失以书面形式摆在员工的面前。
合理化建议之妙
某些时候,裁员并非刻意,一个建议或许就能进行。
“有时一个合理化建议,可以帮我们节省几十万元,这个因为是商业秘密就不多说了。”他举了另一个例子:在乐百氏的每一个包装机屏幕前,都有一个员工要定点监控。一个员工就提出,能不能将两个屏幕中的一个,倾斜180度角,那么一个人就可以看两个屏幕了。“这个建议非常好,当时采纳完之后,我们的监控员立即少了一半。”
另一件事则是出现在生产日期的打印环节上。有段时间,总有一定比例瓶子的日期打印得很不清楚。公司发现,这种现象晚上发生的几率要远远高于白天。原来是因为晚上开着灯,但离地面很高,打日期和检查打印的工人们都看不清楚。有一个员工就提出,能不能在瓶子从生产线出来的那个履带口上放一盏小灯,那么日期就不会逃过打印和检查人员的眼睛了。“现在公司的一个员工每两个月都有一条可以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依靠这些建议,公司的产能和绩效都提高了。”
改变组织结构
“假如一个工厂有500个员工,有各类头衔,我们就把副职去掉,将正副合二为一。”
与其他公司相仿,在乐百氏内部也提倡多技能培训。一个仓库管理员可能同时也会铲车。公司里的电工和钳工也会同为一人。冯雷的观点是,掌握了两门技能,更大的好处在于判断的角度增多。假设某台机器出现了故障,钳工和电工都可能摸不清门道,甚至推来推去。但是如果你两门技术都懂,你自己可以判断,不仅节省了人力,更节省了修机器的时间。
“相比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欧洲在人力上的使用,是能省就省。”他想起了自己在英国联合利华的一个场面。这家拥有全球最先进设备的工厂,几乎寻觅不到什么工人,在肉眼可见的视野里只有机器人在执行着各项命令。走到门口,他发现了几个工人,这些人的工作是将产品送到货车车厢上,再关上货车的门。冯雷解释,就算这样精简,但成本还是居高不下,最后不得不关门讨个吉利。但他依然坚信,中国工厂需要那些能够不断提高自己效率的工作人员,而不是人浮于事,悠然自得。
机器在于维护
每年,冯雷参观的工厂数量多达几十个,平均一个星期走一家。一些企业的厂长经常向他炫耀:“你看看这台设备,我花了几百万元,是世界最先进的。”“工厂里的设备太不好用了,都用了5年了。”这些话让冯雷一阵心凉:先进有什么用,最重要的是用合适的设备,用最少的人,做出最精致的东西。
“你去过日本工厂参观的话就知道,当地的很多工厂用着50年代的机器。一到下雨天,顶棚哗哗地漏水。但人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世界一流。所以,并非越先进越好,而是要懂得保养、维护。”
面对高涨的能源消费,各个制造业公司都在节省上铆足了劲。冯雷的经验是,不懂得保养的话,成本还会猛涨。“假设一瓶饮料价格一元的话,最有价值的是塑料瓶,但塑料恰恰在涨价。”不过,冯雷并不赞成某些公司用再生塑料替代的做法。“钱是省了,危害增加了。”
假设改造工厂的电力设备,仅电耗一项,就比同期节约了30%。冯雷还说:“另一类改造,作为企业要多加尝试。你用100万元改造一个设备,一年内就可以通过该改造,省下其他费用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