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企业管理理论五大缺陷
流行理论对失败公司的评论都是在表象上做文章:没有核心能力;缺乏执行力;没有以人为本;没有坚持创新等。
目前管理理论无疑是触及事物现象本身的某个方面,不是解决战略问题而是发现什么不足就补上什么,注重标而未涉及本,都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相互之间还是矛盾的,很多公司实施后并未达预期结果。这些战略理论对于某一方面是有效往的,但是并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这些方法都是一种 “症状解”,而且偏重于某一方面,与战略的初衷相差甚远,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发展和成长等战略性问题。
现行企业管理理论缺陷的共同表现现在流行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无一例外都来自西方,由于西方理论的思维模式存在着以上的缺陷,所以其管理理论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如下最严重的缺陷:从特例推导出方法。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间接经验。
西方的管理理论与其说是管理理论不如说是在向大家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在侃侃而谈成功企业的经验当然没什么不好,毕竟,将成功经验传授给别人,也是一件造福人类的事情。不过,有时我们却常常碰到这样的尴尬,你听到了很成功的经验,可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这些企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常常又让我们对那些经验感到迷茫。
经验是在特殊时间、特殊空间、特殊群体形成的特殊方法,无普遍性。很多企业成功的偶然性太大,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成功的。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谈论成功的心得。不过,这时候的经验至多只能是一些豪言壮语,如果你把它当真了,你就会陷入迷思当中。Tom Peter与人合写的畅销书《追求卓越》,在我国风靡一时。它取材于麦肯锡的一份对75家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公司的调查报告,其中有大量结构性访谈,和一本25年的文献回顾。为了追求卓越,每个顶尖公司必须实现长期兼收“增长和经济健康发展”;但是,这本书面世没几年,许多表现上佳的大公司相继陷入困境,如:数码设备、IBM、Data General、科玛特(Kmart)和柯达(Kodak)。正如《财富》(2000年11月13日)的一篇文章指出,“和汤姆彼得谈得越多,就越发现,90年代期间,他花了越来越多时间去研究天才式怪胎。他所列举的例子根本没办法仿效。
新近流行的“从例子推导方法”的书是柯林斯和帕拉斯合著的《基业长青》。他们在“令人不安的大胆目标”上大泼笔墨,并言称是这个东西使波音、沃尔玛、通用电器、IBM和其它企业成为行业巨人。这大概是《基业长青》这样一本总结西方优秀企业的特质的实证式图书在国内受到追捧的原因吧。尽管作者在书中运用了中国二元哲学的阴阳太极图,并做为整体分析的一个基础,但在整体的思路上,还是更多的倾向于西方文化中实证分析的方法,使用比较和逻辑,从中萃取出导致“高瞻远瞩公司”基业长青的基因,这种基础似乎坚强而有力,因为它的结论是被事实证明了。但是缺少了在一般意义上的思辨和分析,对未来的指导作用就会大大折扣,因为在一个动态变化的世界,任何过去的经验守成都可能变成对未来的制约,这也是作者在回答“你们的研究是过去,难道你们不担心这些发现在21世纪过时吗”的问题时显得苍白而无力的原因。那么我们能否站在事物发展的更具普遍性的规律的角度来分析作者提出的基业长青的因子合理性或者不合理性所在呢?
《基业长青》在开篇中提到破除12个迷思,第一个迷思是 “伟大的公司靠伟大的构想起家”,并认为此传统观点不被该书的研究结果所支持,甚至可能是相反的作用,但是,在提到高瞻远瞩公司激发刺激进步的潜力时候又把 “设定胆大包天的目标”做为主要的方式,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一位麦肯锡企管顾问对柯林斯说:“你们研究做得很棒,书也写得很好,但是书中所讲的东西对我们一点用都没有。”因为这些历久不衰的公司多半在创办之初就很卓越,绝大多数公司却都很普通,顶多只称得上优秀而已。
他们极力推荐的效仿对象,几乎都成立于1812年到1945年间。它们没有经历今日全球经济环境下的密集型竞争。巨人的成功确实有许多借鉴之处,但它们很荣幸能在比今天简单得多的环境中就已成长为巨人。所以说,对今天的企业来说,这些从特例推导出的方法作用不是太大。
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科学一度衰落时所告诫人们的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不能仅从经验中得出方法。
经验属于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理性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实践节奏加快,无形中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在农业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是面向过去;到了工业社会,人们思维方式是面向现在;到了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人们思维方式则必须面向未来。
西方的理论基本上都是“从特例推导出普遍方法”的研究。“从特例推导出方法”的研究的缺陷是明显的:即把短暂的成功或特殊的成功当作普遍的真理来推广。
既然都是在研究成功企业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指导方法,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下弊端:
1、过时。
因为都是对过去的研究,所以对先进的企业几乎无指导价值,对落后的企业有一定的指导其模仿的价值,但按此理论实施的企业只能步先进企业的后尘,无法实现突破性的发展,这恰恰又是追求卓越发展的企业家们所不甘心的。
2、片面。
因为仅仅是在对一些具体企业案例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的方法,没有将其与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的普遍的规律相结合,所以免不了出现将个别的成功经验当成普遍的真理来推广,使很多基础条件不一样的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论战略设计学派,定位学派,还是战略资源学派,过程学派和学习学派,他们的研究都只是从某个角度出发,抓住企业长期生存的某个必要条件展开,没能以保障企业长久生存为核心命题系统整合。
因为片面所以导致企业发展失衡,平衡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为缺乏系统性,所以就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西方管理理论基本上都是缺乏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如同瞎子摸象,片面性、局限性极大。
因此,流行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的一大现象是:昙花一现,频繁的更新,玩新概念花样。
试想一想,连理论本身都不能长久,在此理论指导下的企业又怎能长久地持续发展呢?所以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企业出现了如这些过时的理论一样的现象是:昙花一现,频繁的更新。
3、复杂、实用的模型缺乏。
近年来叫得最响的核心能力理论,就是玩新概念花样,中看不中用,其说得没错,但企业无从下手,无法实施。仍在流行的一本畅销书《基业长青》也存在着同样的缺陷。
当今西方的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形式复杂,多变,让人无所适从,复杂难以掌握,更难以运用,只看看而已,中看不中用, 理论炒得热火朝天,而适用的模型少,短时适用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能长期适用的没有。
让我们考察一下管理理论复杂化的原因。西方的管理理论是仅对企业表象的研究,表象是千变万化的。我们知道,自牛顿以来科学家们有一个信念,即宇宙的物质统一性。所以科学家在认识宇宙时总是以物质为中心进行工作,物质被当成宇宙中存在的代名词。不仅质量被作为物质多少的量度,而且能量、质量等均被作为物质属性来运用,因此而导致了体系的复杂性。
4、特殊,偏颇。
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思维模式都是西方科学思维模式在管理上的应用, 西方的管理理论,是应用科学方法于管理,因为效果立竿见影而在全世界广被采用。它们都是来自于对业绩良好的企业实践的总结,这种总结结果良莠不齐,不外乎以下几类:
* 仅该公司适用的特例。很多是被研究的公司的特殊方法,无推广应用价值。
* 极少数是短时间能实用的普遍性方法。
* 无关紧要的。
* 错误的。
* 牵强附会的。
* 过时的。时效性差,都是过去的总结,对未来过时了。
所以实施起来与企业现实情况吻合性差,呆板,教条,如果企业不处在同一条件下,运用之很难有效,有效的只能说是该企业正巧处在相似的层次上。
从单个事例中得出结论,属于经验总结的范畴,非普遍真理,无广泛的指导意义。
5、表象的研究,层次低。
虽然理论研究的焦点一再转移,但在分析框架上并没有质的突破,仍然遵循西方管理理论的思维模式, 表象的研究,层次低, 未透市场的本质,未认识到市场的内在规律, 西方的方法都是观察个别企业的表象,然后建立通用的模型,都在表象上做文章, 单纯从实践中能得出真正普遍实用的方法很少,因为缺少直透市场本质的思维。
古代的哲人,看到太阳、月亮和各种星体每天从东方升起,隐于西方,就认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仅仅通过羽毛和铁球落地速度的对比,得出了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的结论,并支配了世界的观念一千多年。同样具体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的方法论,我们的自以为是的解决之道,我们曾经认为天经地义的经典,实际上可能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有些是因为它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成功,对它的崇拜已经容入了我们的血液,让我们认为似乎天地鸿蒙之来本来就应该如此。有些虽然给我们带来了麻烦,但我们却看不到更好的、更本质的解决之道。
检验任何理论,只找少数几个似乎支持这种理论的事例是绝对不够的。如果将这种理论应用到大量的实例中去,而仅对其中的少数进行讨论,那么总是有这种可能性:只分析了那些碰巧与这种理论相一致的例子,而以后对取得的其他证据进行透彻的分析却表明,这种理论是靠不住的。
未来的世界文明不能再继续推销“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文明必须重新认识古老的东方文明并从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