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职场 ABOUT LEBOWIN
News

楚霸王的“困惑”:企业留才的“惑”与“祸”

智通《才富》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是大秦王朝事实上的“终结者”,更因为他通过在“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战役中的成功指挥,一跃成为了世界级的军事天才——不但被誉为“东方汉尼拔”,更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少几个可以颠覆“成王败寇”这一不二法则的人之一。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所有的这一切,却都不足以挽回他悲惨的人生结局。和与他齐名的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一样,项羽在一生中也只打过一场败仗,可偏偏就是这一仗要了他的命。这样的结局是如此的残忍,以至于时至今日,很多人在读到史书上霸王乌江自刎的情节时,还忍不住要唏嘘感叹一番。

  英勇善战如项羽者,何以竟会遭遇如此惨败?千百年来,这个问题或许早已被人千百遍地提起。对此,项羽本人的解释是: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话当然不能当真。说得再刻薄些——这根本就是项羽在推卸责任。所以就连一贯挺欣赏他的司马迁也对此看不过眼,嘲笑他:“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岂不谬哉?”换言之,把项羽之败归咎于天意,根本就是一种很没技术含量的说法。

  那么,项羽真正的败因何在?依笔者之见,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正好是贯穿我们本期特别企划的两个核心字眼:留才。

  楚霸王的“困惑”

  说项羽是因为留才不力导致最终的失败,绝对半点都没有冤枉他。要知道,在垓下之战中,是谁一手把他推上了绝路?如果回答是刘邦固然没有错,但更直接的“凶手”,却是那个曾在年少时受过胯下之辱的可怜虫韩信。正是因为这个家伙异想天开地炮制了一场特别的“战地演唱会”,最终唱垮了大楚政权,也唱掉了项王的卿卿性命。

  然而细想一下,这个韩信当初却不正是项王的人?在投奔刘邦之前,他曾经在项王的手下“工作”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于是只好郁闷地选择离开,“跳槽”到刘邦的阵营中,并最终得以谱写出一段千秋伟业来。换言之,正是项羽在“留才”上的重大失误,成就了韩信的辉煌一生,也就此锁定了他最终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

  如果再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推而广之,我们还会发现,项羽在留才上“昏招”又何止于此?从楚汉相争之初占据绝对的优势,到最终功败垂成,短短的几年中,从项羽手下流失到刘邦手下的人才又岂止韩信一人?陈平、英布……这些人都曾是项王身边的“死士”,但最终却都成为了为他掘墓的重要“帮凶”。就连刘邦身边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留候张良,原本也与项羽的家族有着莫大的渊源。拥有这么多优秀人才却不知善用,还任其流失到竞争对手阵营与己为敌——从这个角度来看,项羽之所以不得善终,不但绝不是什么“天意”,反而倒很有一点咎由自取的味道。

  那么,项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他的留才“困惑”主要又体现在哪个方面呢?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这还是他骄横自大的心态在作怪。表现在具体的“留才”行为上,就是不懂得充分尊重人才,完全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做派。这一点,从他“此天亡我,非战之罪”的那番表态中就不难看出端倪——看看吧,直到临死之前,我们的项王都还看不起他的竞争对手呢。这或许也正是项羽在留才问题上最大的困惑(也是最大的败笔)所在吧。

  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项羽的“案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组织留才,不解“惑”,则成“祸”。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要解决好留才问题,否则就一定会倒大霉。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古战场,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商界。毕竟,当今的企业竞争,与两千多年前的楚汉之争相比,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项羽之所以会在和刘邦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还不是因为“才力”不济?对方有韩信、张良、箫何、陈平……他又有谁?(有个范增还被他给生生逼死了)所以,到了决战时刻,对方妙招迭出,他却只能凄凉地跑去和自己的漂亮老婆商量后事。这便是留不住的人才严重后果。如果您是在做企业,如果你也像这样留不住人,那么,你的后果也一定不会比项羽好到那里去。

  事实上,如果让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审视项羽,我们也完全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业务能力出类拔萃,但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淡薄的企业管理者。在市场领域,他可能所向披靡,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一旦回到管理的位置上,做起“留才”这一类工作,他便立马就变得浑浑噩噩,完全一副菜鸟的模样。这样一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目前企业中的“项羽”还真是不在少数。虽然这些“项羽”在留才困惑上所患的具体症状可能会各有不同,但其结果却是惊人一致的:即企业的人才将因此而出现非正常流失。而如果在这个时候,企业尚不能及时地解“惑”的话,那么,“祸”便也将随之而来。

  但要成功解“惑”,却也并非易事。现在天天喊着要留才的企业多如牛毛,可成天苦着脸说人才留不住的企业却也不在少数。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先是靠着某个机遇猛然发家,然后又因为解决不好引才和留才的问题而在三五年后迅速地死掉,这就未免有点太可惜了。留才留才,那可不是喊喊话就能当真的——不想让别人听你“霸王别姬”的戏文,你得有实际行动才行。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个留才的“惑”与“祸”的话题,企业还必须要明确这一点:企业寻求正确的留才之道,只能避“祸”,而不能避“惑”。因为企业留才,“惑”实则是避不了的,唯有轻重缓急不同而已。因此,不耽于困惑,端正心态,积极寻找破解方法,才是企业管理者理性的应对攻略。是让“惑”演化成“祸”还是让它消于无形?是做“失人”的项羽还是做“识人”的刘邦?相信在每个企业管理者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