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职场 ABOUT LEBOWIN
News

管理知识工作者秘诀:独立的发展空间

KMCenter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
  今天的知识工作者早已不再是为了生存目的而工作。 

  获得个人快乐或价值成为最有力的推动。 

  于是,由“管”到“不管”是管理知识工作者的秘诀。 

  “知识工作者”之动力 

  在谈论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知识工作者”是究竟如何工作的? 

  “兴趣和爱好”通常被看作是正式职业之外的业余嗜好,并且常常被斥责为是不务正业,但是现在,兴趣和爱好却成为了知识工作者原始性的原动力。任何外部的金钱刺激或精神鼓励,永远也达不到自己激励自己所能达到的工作效率,而个人自我激励的事实,起始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奉献和个人潜能发挥,与企业所谓的任务下达、指标考核和各种奖励,并无必然的关联,因为他们工作的基本动力和原理,既不是为企业而工作,也不是为上级领导而工作,而是来自于如何超越自我。 

  因此,“挑战自我”才是知识工作者最大的也是最真实的工作动力。通常来说,知识工作者是这样工作的:当他们面对一项困难的任务或苦苦追寻一个创意时,他们内心的工作激情和知识调动,是来自于这项任务或这个创意的本身,事实上,创意或任务本身越是具有挑战性,反而越是能够激发他们自觉地挖掘个人知识潜能;创意或任务本身越是艰巨和困难重重,反而越是能够激发出他们忘我的工作热情。这就意味着:他们之所以不用组织或上级激励、却能贡献全部智慧的真实动力,是因为工作任务本身符合他们内心的兴趣爱好,并且具有刺激的挑战性。 

  从“管”到“不管” 

  通常来说,管理者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上,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的两副不同的面孔:当他们在面对外部合作伙伴或是进行外部交易行为时,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和蔼诚恳,行为也是如此的恭让谦卑。但是,当他们转身面对企业内部的下属人员时,他们顿时换了一副面孔:他们变得严厉而无情,并且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大声呵斥,甚至是谩骂下属,指定任务、考核业绩、严厉奖罚,成为了他们习以为常的家常便饭。事实上,几乎没有管理者将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以内外一致的同等的态度来对待。 

  所谓的从“管”到“不管”,并非是大撒把式的放任自流,它的实质是在组织内部使用“市场机制手段”替代“传统行政管理”,使用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取代传统的“上下级所属关系”。 

  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观念是:我雇佣了你,你就得听我的;但是,现在,必须改变“我雇佣了你”等等一系列的传统观念,因为知识时代已经来临,它遵循着如下一系列的管理逻辑:是知识,而不是资本创造巨大财富;而知识创造是基于个体发生,而不是基于组织产生。因此,是个体的独立和空间,决定了组织未来的成就,这就意味着管理者的职责就是为个体创造独立空间,具体行为上需要从“管”走向“不管”。 

  管理智库:“我必须管理你”――导致管理失效的假设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隐藏着一个原则性的假设:个人在组织里处于所属的被动地位,人才的个性发挥和才能展现,需要依赖组织制度或组织管理者的限制或激发。 

  事实上,几乎从没人去怀疑“我必须管理你”这种假设本身是否成立?企业组织的理由非常充足: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有着自己特定的组织目标;每一个进入组织里的人,都需要成为承担组织目标的一分子;个体的目标或理想即使非常有价值,也必须被限制、约束或隐藏起来。因此,组织必须管理个体,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他的任务是由上级分配、他的热情是由上级激发、他的成果是由上级考核,总之,他不再是一个独立性的个体,而是成为了被限制在组织内的单位人。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管理情景:虽然组织里的个体对于组织目标或者分配给自己的任务,既不认同也无兴趣,但是他却不得不违心接受;虽然他对于僵化教条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恨得牙根痒痒,但是他却只能被迫地忍受和接受。于是,个体与组织之间,就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一方面,企业以强硬的“没有任何借口”的姿态,采取了种种惩罚与奖励的制度措施,试图获得组织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员工却演绎出了种种对付企业制度或管理者的反抗方法,偷懒、逃避和消极对抗,成为了他们无师自通的拿手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