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招聘瓶颈初现
大型知名企业先期扎堆进入中小企业碍于信息不畅难获突破
又到俗称“金九银十”的求职旺季,近日,记者在京城多所高等学府走访时发现,在招聘活动中动手最早、动作最大、受关注最多的大部分是知名度颇高的大型企业。然而无论在名校还是一般院校,大部分学生能够从名企得到的却仅仅是精美的纪念品,而不是工作机会。人民大学08届毕业生李正定感慨地告诉记者:“我们从暑假前就开始参加各种校园招聘,但进来的都是国内外的顶级公司,竞争太激烈,感觉希望不大。”
今年是大学生就业服务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08届本科毕业生达495万人,加上专科毕业生和去年未就业的毕业生,2008年社会上的待岗毕业生已逾千万。“目前校园招聘呈现出三个集中:一是企业规模集中。先期进入高校的基本上是大型、知名企业。二是目标院校集中。京、沪等发达城市的重点院校、知名高校吸引了大部分企业的注意力。三是时间段集中。每年大企业的校园招聘多占据了9月到12月这段黄金时间。相对来说,中小企业很少直接进入校园。”北京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正是这三个集中,导致目前的校园招聘出现瓶颈。名企的精英型招聘不可能对提高就业率有实际影响,而作为大学生就业主要渠道的中小企业,则由于对高校专业体系缺乏了解、信息发布渠道不畅、用人需求较为零散、进入校园成本较高等原因,难以直接跻身校园招聘。因此,市场用人需求也就无法与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顺利对接。”青年职业促进网企业服务部的冯主任告诉记者。
那么,广大中小企业该如何采取相应策略以突破校园招聘的瓶颈呢?青年职业促进网给出建议:首先是提早动手,避免一锤子买卖。企业应提早制定校园招聘的时间表,提高招聘的成功率和质量,避免毕业前随手抓人。其次,要重视信息采集,精确瞄准目标。企业在发布信息之前应先做足功课,根据需求在全国范围内搜索专业信息,确定合适的院校范围和专业。
此外,要善于利用实习考核人才,尽量提供岗前培训。企业可以将毕业生实习与招聘结合起来,通过实习考察招聘对象。同时,在上岗前进行系统培训可有效提高毕业生入职后的“上手”速度。
“最后,要利用测评工具,重视人才隐性指标。”毕业生由于专业知识水平差异不大,实践经历较少,因此性格等隐性指标在选才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中小企业若能选对测评工具,无疑将有效提高人才招聘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