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挖角 名企新年储才1号“冲击波”
——深挖”研发/工程/技术人员
眼下是招聘市场最淡的季节,但市场上仍不乏摇旗呐喊招聘的企业。近日,多家名企通过网络、报刊等招聘媒体发布了大规模招聘计划,掀起了新年招聘的第一波高潮。
工程师“挖角”不等节后
相对冷清的招聘市场上,下列名企的招聘动作格外引人注目:
通用电气2月初发布了新年首个大规模招聘计划,涉及旗下全球研究中心上海部、中国技术中心运营部、运输系统集团、塑料集团等多个业务集团20多个职位。各业务集团几乎“清一色”地瞄准各个研究领域中拥有博士以上学历、至少3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的研发工程师;
华虹集成电路也在相同时间发布了新年招聘职位,对象同样都是工程师,且均为集成电路行业内人才缺口较大、炙手可热的工程师———高级数字电路工程师、应用工程师、模拟电路设计工程师、数字IC架构设计工程师、硬件开发经理等;
3M公司近日也在某平面媒体发布了整版招聘广告,职位主要分为两类:各个类别的高级工程师、生产技术人员。其中,高级工程师是主角,对口专业硕士以上学历、3-8年及以上经验的资深高级工程师尤其受青睐。
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三一重工近日公布了大规模招聘计划,涉及153个社会招聘职位、16个应届毕业生职位,总需求人数达数百,其中研发技术类职位也是大头。公司同时发布消息,将在正月初八、初九举行现场招聘活动,广纳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
同期发布新年招聘计划的还有阿里巴巴及旗下淘宝网、IBM、埃森哲、三星、松下电器、飞利浦、神龙汽车等等。分析上述企业的招聘需求不难发现,研发/工程/技术人员均为招聘目标。如此多的跨国公司、国内名企在赶在春节前发布大规模招聘计划,无疑在清淡的招聘市场内掀起了一股“挖角”风。
三大行业是招聘主流
对名企新年里的第一波招聘高潮作简单分析即可发现,上述名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行业:
计算机信息服务及网络。代表企业如IBM、戴尔、浪潮、SAP、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等。招聘职位以软/硬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产品工程师、项目工程师等为主;此外,近阶段对销售类职位需求量也比较大。
电子电器。近期这一行业名企招聘表现十分突出,通用电气、西门子、3M、三星、松下电器、飞利浦、ABB、施耐德电气等均在招聘中。招聘热点集中在三类职位:研发,以资深高级研发工程师为主要招聘对象;生产技术,主要是生产制造领域的制造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生产计划人员等;营销,如飞利浦近期在全国多个地区招聘地区营销主管。
汽车。代表企业如神龙汽车、博世、东风日产等。从企业数量上看,虽不及上面两行业,但每个企业的招聘规模均十分可观,神龙汽车涉及技术中心、生产部、质量部、公产、采购部、信息组织部等多个部门;东风日产的招聘也囊括了整车研发、发动机制造、整车制造、采购管理等部门。从需求来看,汽车研发、生产制造、采购、物流等方面的工程师需求量非常大。
简单分析上述三行业不难发现,无论是信息服务还是网络、电子电器或汽车,均为科技含量较高、技术驱动型的行业,研发和技术部门均为企业核心的业务部门。
“挖角”设置“三高”门槛
据猎头分析,名企选在这一时间集中“挖”工程师,与近年来国内工程师人才流动率较高有关系。由于人才紧俏,工程师行情看好,IT、通信、电子电器等诸多行业内的工程师人才跳槽频繁,年底辞职、跳槽比例更高。名企为了应对跳槽高峰,不得不提前储备人才,当然,很多公司也希望抓住此机会,将一批已有跳槽意愿的工程师吸引过来,减轻节后的招聘压力。
记者分析发现,首拨工程师招聘中,名企目标均为工程师行列中的高端职位,招聘门槛设置得也普遍较高。如GE的研发职位均要求具备博士学历、对口研究方向、多年研发经验;博世的一些汽车研发工程师需硕士学历,熟练掌握英语和德语,至少5年以上行业经验,3年以上对口研究领域工程经验;3M的机械维修技术员要求8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等等。综合起来看:对口专业高学历、高年限工作经验、高研发技能这“三高”是很多职位必不可少的要求。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内各个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预计这一波围绕研发/工程/技术人才展开的“挖角”热将在节后继续扩大,届时将有更多名企加入人才争夺的行列。因此,2007年上述各个行业的研发/工程/技术人才发展行情看涨。
小薛提示 勿频繁跳槽,小心变成“泡沫人才”
研发类专业技术人员无疑是香饽饽,市场上的跳槽机会比较多,尤其在通信、集成电路、汽车等热门行业,一般有2年以上研发经验的工程师跳槽都比较容易。正因为此,一些工程师希望通过一次次跳槽快速提高薪水。然而,跳槽靠行情,更要靠实力。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包括通用电气研发中心在内的HR均提到,他们在招聘中更看重能踏踏实实安下心来搞研发的工程师,频繁跳槽者这类“泡沫人才”,专业积累不够扎实,没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不受欢迎。因此,尽管市场行情紧俏,但仍建议研发人员谨慎跳槽,仅仅为了薪资增长而频繁跳槽,不利于长远发展。另外,随着国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研发人才的供应量也在增长,企业的招聘门槛会越来越高,招聘“口味”会越来越挑剔,研发人员更要练好内功,以防自己不小心成了“泡沫人才”。